“读国学防艾”:抛开常识的裸奔
分享到:
5已有 763 次阅读  2014-12-04 10:53


分享 举报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日,每到此季,与艾滋病相关的报道就会井喷式出现,男同性恋群体作为防艾的重点人群,今年很多报道与男同有关。11月30日,河北《燕赵都市报》一篇题为《小伙因男友患艾滋赴医院检查得知感染号啕大哭》的报道,让很多防艾志愿者“看后很生气”,该报道引用的多处内容缺乏基本常识,而且有“赤裸裸地歧视同性恋”之嫌。


讲“出柜”会让青少年变成同性恋?



该篇报道引用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艾滋病防治所刘淑君所长的话,该所长对媒体说:“现在个别媒体、公众人物太不负责任了,总讲‘出柜’、‘同性婚礼’、‘伪娘文化’什么的,我对同性恋者不歧视,但觉得这样大张旗鼓地宣传这些非主流的东西会影响青少年。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在宣传鼓动的影响下,孩子们更把同性恋当成一种新潮,当成一种时尚,本来可能不是这种性取向,可能就觉得是一个时尚。比如一起的8个人,6个人进这个圈了,实际上有的可能并不是这种情况,但是受外界环境影响也进入到这个圈了。这种情况全国很普遍,青少年追逐“时髦”出了问题。”

这篇报道被多家互联网站转载,刘淑君的观点在报道中被当成专家的话来引用,在传播中容易被认为是专业人士的看法而误导读者。一位同性恋者今天早上发微信告诉我,他母亲看到该篇报道后特意转发给他,希望孩子可以改变性倾向。

稍微有点常识和逻辑就会发现,这位刘淑君大妈的观点,实在是胡言乱语。

按照社会学常识,3-5%的人是同性恋者,不分种族、信仰、国籍,无论是在非常严厉处死同性恋的国家,还是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同性恋人群的基数并不会增加或减少。

同性恋者生活在异性恋占主流的社会中,每天看到的各类信息,绝大部分是与异性恋者相关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更大,父母本身就是异性恋模式,为何没有把孩子影响成异性恋?而害怕几篇报道就把异性恋青少年变成了同志?如果刘淑君的观点成立,看几篇报道就能改变人的性倾向,那中国的同性恋估计早都被影响成异性恋了。

刘淑君一边说,她不歧视同性恋,一边又呼吁要防止媒体报道会把孩子影响成了同性恋。她为何不担心电视上无休止的异性恋肥皂剧把同性恋孩子影响成异性恋呢?她如此恐惧别人成为同性恋者,不是歧视是什么?

全世界已有17个国家同性婚姻合法化,还有10几个国家有同性伴侣法案,如果刘淑君的观点能站得住脚,那些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同性恋人口岂不大幅上升?可是,这样的事并没有发生。

与刘淑君的观点恰恰相反,国际上的研究表明,孩子出柜后,父母的接纳反而能大大提高艾滋病的预防效果。美国社会学家怀恩博士长达10几年的研究,比较同性恋青少年的家庭背景和他们的艾滋病感染率、精神抑郁和自杀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生活在不受接纳的家庭中的同性恋青少年,和生活在受接纳的家庭的同性恋青少年相比,前者的自杀企图是后者的8.4倍,精神抑郁的几率是后者的5.9倍,吸毒、感染艾滋病的几率则是后者的3.4倍。

积极的倡导家庭和社会接纳同性恋者,为同性恋者创造更宽松的社会环境,让这个群体生活的更有尊严,已被广泛认为是防艾非常有效的途径。而刘淑君们所提倡的信息封锁,只会让更多的同性恋青少年处于信息孤岛中,找不到社会支持系统,暴露在艾滋病的威胁下。

至于刘淑君说,“青少年追逐‘时髦’成为同性恋,在全国很普遍”。我希望她能给出数据来源,以便我们了解有谁是这种情况,到底有多普遍?因为,我们在工作中掌握的情况与她说的恰恰相反,绝大多数同性恋者,因为社会歧视和偏见走入异性婚姻,或伪装成异性恋生活。我接触的男、女同性恋者有上万例,还没有发现谁是因为赶“时髦”成为同性恋的。再说,同性恋在当下中国,还承受着很大的偏见和歧视,连很多父母都无法接纳,什么时候成为“时髦”的?难不成刘淑君大妈说的不是中国?


防艾靠羞辱和恐吓?

在发表了“时尚论”、“赶时髦”论之后,刘淑君又不无忧虑地给出了第二组雷人的建议,“禁欲”、“让人有羞耻感”。她说:“现在许多人光讲安全套教育,其实最重要的是前两个(指禁欲和诚) 。这样的宣传会越防越多,有些人好像原来可能还在自己压抑自己的想法,现在也不压抑了,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特别对孩子,应当是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一个孩子有羞耻感,是最好的保护。”

在发生性行为时,正确且全程使用安全套,被世界卫生组织证明非常有效,并在全世界多个国家推广,世卫组织的100%安全套使用项目,在中国卫生部门的配合下,在国内多个地方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世界卫生组织推广100%安全套项目时,强调不作道德评判,“无论什么人都有权利获得预防和保护自身健康的措施”。

刘淑君所强调的禁欲,早已经被证实,是个完全失败的“坏主意”。防艾不可能靠禁欲,性是自然得,愉悦的,客观的,让人向往的。灭人欲的事,几千年来都没有成功过。于其违反人性谈禁欲,不如让人提高保护意识,使用安全套保护自己,更容易做到。

“让孩子有羞耻感,是最好的保护”这一观点,真不知道刘淑君是如何得出来的?同性恋群体,已经被贬低和羞辱了很多年,直到现在,很多同性恋者依然抬不起头来,在生活中不敢做自己,压抑而痛苦。但这种压抑和羞耻感对防艾并没有好处。当同性恋者不敢在生活中曝露的时候,他们的性伴侣稳定性弱,性伴侣数量会增加而非减少,因为缺少家人和朋友这些社会关系网络产生无形的“监督”,更不利于防艾。

“羞耻感”只会让防艾的目标人群更加隐于地下,害怕与外界接触,防艾工作者更难接触到这些人,也就没办法把健康常识传播出去。“羞耻感”还会让当事人自我价值感减弱,保护自我和他人的主动性也可能会减低。

紧接着,该篇报道又援引另一位采访对象的观点,给出了防艾的第三个观点:“学国学”。“冀中学院党委书记任振焦对记者说,一些机构要来我们学校搞避孕套教育,我们坚决回绝了。我们学校坚持国学教育,多年来,学校里乱七八糟的现象没有出现。”

我不知道这位任振焦书记所说的“乱七八糟现像没有出现”,是指该校没有同性恋者,还是该校没有HIV感染者。如果认为读《四书五经》就能防艾,我只能说,这样的院长还是先回家补一补科学常识为好。而且,无论是同性恋,还是HIV感染者,并不是“乱七八糟的”,我劝任振焦书记赶紧脑补一些反歧视知识,再出来接受采访,否则,让人怀疑他这样的水平能否搞好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本是想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各种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中国政府也一直积极行动,每年12月1日左右,党和政府领导人会亲身参与防艾工作,减少社会歧视。而《燕赵都市报》的防艾报道显然与政府倡导的初衷相违背,不是传播知识,而是在传播歧视;作为防艾的工作者,刘淑君的观点不仅无助于社会接纳同性恋群体,还可能会加重偏见传播,恶化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环 境。

防艾是公共卫生议题,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某些防艾工作者不能像算命的一样,“掐掐指头”就凭空给出建议,这样既无助于防艾工作,也贻笑大方。

大众媒体有责任把好关,传播常识,而非传播偏见,否则,错误百出的报道,白纸黑字,只会自寻其辱。

值得同性恋群体警惕的是,在举国上下强调回归传统文化的形势下,强调“道德论”、“羞耻感”,“国学能防艾”,“传播信息能让人成为同性恋”,这些论调堂而皇之的登上大众媒体,背后传播的内容值得更深入的解读。一年前,俄罗斯就是利用“报道同性恋信息会让青少年成为同性恋”这一荒唐的理由而立法禁止了同性恋的的报道,让俄罗斯当地的同性恋权利大大倒退。大妈胡言乱语的防艾言论,观点并不新鲜,但这个时候出现,值得玩味。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评论 (2 个评论) 发表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