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点知识:侨批
分享到:
1已有 668 次阅读  2015-10-28 15:06


分享 举报

侨批,简称作“批”(在福建方言或者潮汕话都称“信”为“批”,不仅仅是闽南方言,福州一带的方言也是这样指称的,迄今为止仍旧是这般指称),俗称“番批”、“银信”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广泛分布在福建、广东潮汕地区暨海南等地。闽南话把书信叫“批”,闽南华侨与家乡的书信往来便是“侨批”。
“批一封,银二元”,早年流传民间的歌谣,唱出“侨批”的重要。“侨批”往往附带汇款数额,兼具家书、汇款功能。历经数百年,由于是由闽南华侨寄往家乡的信,所以目前国内数量不多,更加珍贵。
闽、粤、琼三地有志于阐扬华侨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侨批文化的研究者,正在努力发掘侨批实物文献,并积极将其申报成为国家档案文献遗产,进而申报成为世界记忆遗产(Memory of the World)。
侨批局,实际上就是侨信局,因为福建方言把“信” 叫“批”,所以把为华侨通信服务的侨信局习惯称为侨批局。由于侨批局对华侨服务周到,信誉卓著,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和汇款的业务。
从很早的时候起,广东、福建等省沿海地区的贫苦人民,到海外谋生的很多。还有一些人,是被帝国主义强盗骗到外国去作苦工的。这些旅居国外的侨胞,和他们的家属通讯,或者把千辛万苦挣得的一些零星银钱寄回家里,起先都是托人捎带,很不方便。后来,广东和福建有些民信局就向海外发展业务,组织了“侨批局”,专门办理旅外侨胞的通讯和汇兑业务。因为福建方言把“信”叫做“批”,把华侨汇款附寄的信叫做“侨批”,所以把这种寄递华侨信件和汇款的机构叫做“侨批局”。侨批局除在国内出国华侨较多的城镇开设外,还在国外设立分号。据1930年统计,全国登记的侨批局共有一百八十家,所属国内外分号共七百多家。到1948年全国解放前夕,还有侨批局一百多家,国内外分号共一千多家。它们对便利海外华侨寄信汇款和与祖国联系起了积极作用,受到了海外广大侨胞的欢迎;本身也获得丰厚的利润。
明初,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在长乐太平港停泊,添招水手和弁兵,其中有一部分留在海外。后来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南洋一带开矿山、修铁路,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沿海贫苦劳动人民又以卖“猪仔”等方式,接踵移居海外,充当劳工。清光绪二十六年,闽清爱国华侨黄乃裳在北婆罗洲(今文莱)移民垦殖,开发“新福州”,华侨人数达八九万人。他们大都想与家人通信,汇款赡家。于是就有人出来向他们收集信件和款项,捎回家中,收取一定报酬,这些人叫“水客”。“水客”逐渐发展,开设铺号,即成为侨批局。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评论 (0 个评论) 发表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