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
分享到:
4已有 657 次阅读  2017-11-18 12:27


分享 举报

今天是2017年11月18日,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

前一阵子万圣节,除了商家,有些幼儿园也搞得如火如荼,南瓜灯,“不给糖就捣乱”(Trick or treat),妈妈给孩子弄上各种“恐怖吓人”的造型和妆容,玩得很开心。今天是寒衣节,能否有万圣节那样的“节日”效果呢?还有多少人在意寒衣节呢?

其实,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这一天,人们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同样是传统的节日,如今万圣节与寒衣节,一热一冷的现实,还是让人无限唏嘘。

万圣节,是天主教、圣公宗和东正教都有的节日。此时也是祭祀亡魂的时刻,在避免恶灵干扰的同时,也以食物祭拜祖灵及善灵以祈平安渡过严冬。当晚小孩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万圣节流传到今天已经完全没有了宗教迷信色彩,它成了一个孩子们的节目,也是年轻人化装舞会的节目。公共场合以及居家周围的节日布置都是自愿的。鬼脸南瓜灯、白网黑蜘蛛等,都是节日的装点,已没有骇人之鬼魅色彩。

如果说“崇洋媚外”的心里作祟,好像也并不完全,如今的中国和之前积贫积弱的中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无需再仰人鼻息,显示自己的时尚和“洋气”,但是万圣节与寒衣节“冷热不均”两相对比,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原因。西方的有些节日,源于宗教,但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有了许多娱乐的成分,而中国的一些节日,尽管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礼仪规范、道德教化的痕迹更明显,加上对待传统文化中“祭祀”的理解,一不小心,就容易把“祭祀”与“迷信”等同起来,所以中国的有些传统节日,就过得“小心翼翼”,好像上不得台面。

在冬天到来之前,群众选择向祖先焚烧纸钱、祭品的方式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纪念之情,是中华民族“祖先崇拜”文化的表现,“寒衣节”的实质是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感恩,“烧纸钱”的习俗是深层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中国人表达感恩的重要方式,应当得到尊重。但是在如今的社会,当街燃烧纸钱“祭祖”,全城都可以看见小火苗和余烬,也给城市的防火、卫生等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间,矛盾之处显而易见。

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呢?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论述了对于文化遗产、外国文化该持有怎样的态度,至今依然深刻有现实意义:要有“拿来”的勇气,要有“占有、挑选、创新”的智慧!万圣节也好,寒衣节也好,既不能盲目照抄照搬,也不能盲目排斥拒绝,需要现代的我们,寻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方式,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化的交流、传承、创新。

《论语•八佾》中,有一章专门讲如何对待祭祀的,其原文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活动是提高人对于祖先的崇敬和缅怀的情感,从而间接教育人要以先祖为榜样,兢兢业业做人做事,自己身后也可以得到后人的敬仰。虽然是潜意识的,但这种感情因素肯定存在。因此孔子反复强调参加祭祀活动时内心情感的重要,要真诚的敬畏、缅怀、继承、学习。

因此,在寒衣节来临的时候,有些仪式必不可少,但是“烧纸”的时候一定要加倍留神和小心,注意安全,而且更主要的是内心的态度,一定要端正,一定要有恭敬而真诚的心,仿佛死者的灵魂在看着你,而你也真心哀悼之,那么对于死者是最好的尊敬,对于本人也是最好的心灵洗礼。这样便会在无形中告诫自己要慎独,要努力做仁义道德之事,这种感情是很重要的。

当然了,寒衣节除了祭祀祖先,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与追忆,在隆冬时节即将到来的时候,缝制冬衣,温暖过冬,也是很重要的内容。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故事,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孟姜女哭长城》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一起,并称为中国故事四大民间爱情故事,寒衣节的文化内涵其实还有待进一步发掘与传承。

深入挖掘我们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让我们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一起交融共生,共同繁荣,而不是厚此薄彼,我们的文化才会更加枝繁叶茂。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评论 (6 个评论) 发表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