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的人每日都要斗苦
分享到:
5已有 380 次阅读  2021-01-04 21:23


分享 举报

在元旦假期的第四天,没看得完James. C. Scott的《六论自发性》,倒是看完了《做工的人》最后三集,果然阅读的退化比什么都更容易,前三集都是挤时间在看,导致短短六集从2020年最后两天看到了2021年的第四天。


闽南语版真的非常原汁原味老台剧的感觉,呈现出一个比较真实的台湾社会。与大多现实主义题材喜剧一样,这部剧免不了内核是部悲剧。


基调是从无厘头和搞笑开始,逐渐转为走向死亡的悲剧。拍摄得非常细腻非常有电影感——普通台湾家庭的家居布置,工地的实景、演员的服装、吵架的语气等等都非常生活化,过于真实。大概不那么真实的就是主角儿子青春期追便利店女孩的那段了吧,突然台湾偶像剧。


很多时候,越想做什么就越做不成什么,比如想发财。所有的门路都摸了遍还是一无所获,可能还加重了原本的负担,比如家庭和自己的身体,但好在所有的争吵、艰辛和极端都没有没过本心和善良。社会即废墟,保有善心和本心就是废墟中的巨人,即使他们是底层。


去年突然流行起来的“打工人”这个词,其实在粤语里早就已经说了很长的时间,许冠杰在1976年发行的《半斤八两》电影主题曲里就有这么唱到:“我哋呢班打工仔 一生一世为钱币 做奴隶”。在两广的粤文化地区里,“打工”泛指的是打零工无固定收入,而不是做公差或自己做生意当老板。闽南话里的“做工人”和粤语里的“打工仔”基本是一个意思,早期说到外出打工应该比较多的是指外出到城市建筑工地做泥水工和工厂里做流水工。后来社会分工精细化,行业分层分级越来越多之后,“打工”这个词的释义的适用范围就扩大了,包括工作到中高层,本质依旧是“打工”的身份。


以我有限的眼界和知识水平,我确实没有搞懂“打工人”为什么突然就流行起来,当然,万物皆可被解构,这个词突然就被解构成在任何语境下都能用来“自嘲”的词,自嘲“打工人”的人们好像收入也不低,可能也没多少人真正想过这个词其实个带有历史包袱、社会偏见和底层艰辛的词汇。


小时候家门口外的立交桥底下,常年会有很多拿着各种工具的散工工人,他们坐在立交桥上坡的那个桥墩下等一些开摩托车或小货ven的工头来找他们做建筑散工。父母每次拉着我走过那里的时候,他们都会小声跟我说,“嗱,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只能做咕哩工(苦力)在桥底等工了”,以此告诫我要认真读书,再长大一些,就会用“打工仔”来告诫我。在他们眼里,不自己做生意或进单位,所有的工作都是打工。


当然,“打工人“这个词不管怎么被解构,起码自嘲的核心还是存在的,就是对于被资本、工作异化的无奈,这种异化不仅仅是个人时间和空间被疯狂侵占,也表现在只能用没有营养的娱乐媒介来填充自身,无法关注社会并与社会产生良好的互动和共鸣,可能最直接表现的是“宅”这个社会状态。


像我个人,在工作的“摧残”下,我感觉自己工作日每天忙到已经没有精力再去做多余的事,虽然不太用加班,但上班的八小时几乎是把自己full pay在工作中,也没什么时间摸鱼。闲下来也越来越不愿意接收过多的外界资讯,有段时间甚至很害怕刷微博看到一些anti-society的社会事件或者是奇葩的粗暴待人的新闻,即便是一些比较感兴趣学术资讯、书评什么的也没心思去细读。这段时间加班猝死的新闻已经看到没有感觉,想想其实是很可怕的事。


标题用了“做工的人”和Hins的“笑忘书”里的歌词拼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自嘲吧。虽然每年的愿望都差不多,但新年总归要有新气象 需继续争取最大程度的自由。

struggling against myself, the revolution is us.


Hins Cheung - 笑忘书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评论 (5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花开星落 2021-01-05 12:07
    拼多多那句话说得很对
    你看底层的人民,哪一个不是用命换钱,。。。
    emmm,后一句话太过危险,毕竟是发展中嘛
  • Mautzzz 2021-01-05 20:11
    itz: 最后一句有意思,颇有大乘佛教的精神~
    这只是用来勉励自己的啦
  • Mautzzz 2021-01-05 20:12
    花开星落: 拼多多那句话说得很对
    你看底层的人民,哪一个不是用命换钱,。。。
    emmm,后一句话太过危险,毕竟是发展中嘛
    那句话是用来勉励自己的要与自己抗争 跟社会无关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