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化的每一个我们 l 读《人间失格》
分享到:
已有 388 次阅读  2020-06-27 11:06


分享 举报

书中描写主角叶藏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伪装、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他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始终徘徊在挣扎与沉沦的边缘,作为一个被社会排斥的“边缘人”角色,渴望被接受,却又无法放弃完全的自我,内心深处的苦闷无处诉说。透过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提出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问题:在一个无时无刻不在抹杀个体自我,以使其适应社会的病态时代,若想要保留心中那个自我,便也有如主人公一样被边缘化的危险处境。

 

人会有这么一种倾向,依据一些模式和特点给人贴标签,并把跟自己具有相似模式的人归为同类。再通过这个同类的标签,去认知和判断周围的人。而那些被贴上同类标签的人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圈子。我们会倾向于认为,同一个圈子里的人,在很多方面的行为模式是相似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大部分人都喜欢从众,害怕特立独行,不断在人群中,主动去寻找或者构造属于自己的圈子。就好像在大多数人眼中,大学毕业了就得立马带对象回家,两个人结婚了要赶紧生孩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划定的标准,在给予人们努力方向的同时,也束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当圈子里的我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过于独特,跟大家所期望的不同,超出了群体对于我们的标签化认知,就会受到排斥,被圈子边缘化。这是因为我们的不同,影响了群体的判断,既而挑战了他们对于整个外部世界的认知,破坏了长久以来所形成的稳定感。这就是心理失衡现象,因为认知模式失效了。稳定感的摧毁,导致了焦虑的产生。而这种焦虑是极难忍受的。群体必须去做点什么,来抵消这种焦虑的影响。这个时候,很多人可能会对这种差异产生敌意,排斥就这样发生了。这也是为什么毕业几年来,因为我一直没结婚,最后竟变成了大家眼中的异类而遭到嘲笑。

 

在强调“社会人”的同一性的社会中,我们必须要抹去自我中过分独特的部分,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过度趋同的社会。于是,我们不得不穿上一层伪装,装扮成大众认可的模样,隐藏起那个与众人相异的自己。而我们也已经敏感地感知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并对这种不同可能带来孤立和疏离,深深感到焦虑和不安,充满了对外界和他人的戒备。就像面对亲友如今的催婚,哪怕只是开玩笑,也会让我产生极大的反感。常常处在失控的边缘,慢慢的没有了自我,又害怕真实的自我。

 

尽管在伪装的外表下,我们与他人建立起了看似正常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只是建立在虚假的人格之上,其本身也是脆弱不堪的。我们用虚假的外壳来阻挡一切可能的伤害,也阻挡了真实的温情与关怀。即使与同为孤寂之人的共度而带来的幸福感,也会在短暂的新鲜过后烟消云散,又回到当初的孤独。与一切都保持恰当的距离,成了最好的选择,也成了保持自我完整的最佳手段。既然没有办法得认同,在催婚的压力力,我不如远离,主动滑向进边缘,以保全自己心中仅剩的骄傲。

 

也许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当过边缘群体,孤独、无助、渴望被接纳。当“不一样”被意识到的时候,作为少数群体,我们都经历过那种糟糕透顶的自我否定与怀疑。这个时候,不被接受和理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多持有成长心态,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提升自己的修行。尝试着尊重自己那些因为不一样被低落和冷落的感受。因为我知道,那是我的人生和选择,每个选择都是有道理的,毕竟没有人愿意故意将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塌糊涂,而选择的不一样仅仅是不一样。多年后的某一天,我们都将在这无解的孤独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意识到,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很自在。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