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下的同志爱情——改编自《三生石典故》
分享到:
6已有 972 次阅读  2018-08-31 16:29


分享 举报

【初见】

天宝十四年,李憕任洛阳留守。同年十一月,安禄山、史思明叛变,发动“安史之乱”,从范阳起兵一路南攻至洛阳。洛阳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让妻儿逃离洛阳后奋力抵抗,不愿投降,最后壮烈牺牲。

 

李憕少子李源,时年八岁。不忍父亲独自抗敌偷偷留在府中,让难民孩童扮成自己跟随母亲逃难。父亲李憕被杀后,史思明长子史朝义在府中发现他,见其小小年纪如此刚毅,便作为俘虏带回至河北。

 

圆观,时年九岁,父母死于安史之乱,逃至洛阳留守府旁的慧竹林。李源在慧竹林遇见难民孩童圆观,心中已决定留府的李源让圆观扮成自己,随亲属一起逃难。圆观离别时对李源说,今日之恩,圆观三生为报。

 

——两个孩童,在竹林的匆匆一瞥,眼中却满是坚毅,此后两人常常在梦中忆起这一幕。

 

【再见】

安史之乱平定后,圆观正值弱冠之年。回到洛阳,在慧竹林建起一座寺庙,名为慧林寺,从此皈依佛门。洛阳人都不知这个圆观和尚是何许人也,只知道这个和尚不善与人交际,会种田种菜,侍候田园,很有些粮食和布帛积累,生活富足。圆观和尚除了懂佛经外,还很擅长音律,时常能听到慧林寺传来的幽幽古琴声。当时的人们都称他为富僧。

 

大历年间,洛阳故吏在河北民间找到李源,唐代宗念其父李憕忠烈,授其河南府参军,转司农寺主簿。李源以父亲死于战乱,无心禄,婉拒了唐代宗。唐代宗便把洛阳旧憕府赐还于李源。

 

于是李源回到洛阳憕府,进慧竹林时再次遇见圆观。战乱八年,颠沛流离,两人的命运都因战乱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再见时各自心中都感慨万千。两人在寺中促膝长谈,从白昼聊到黑夜,再从深夜聊到东方既白。圆观对当年李源的救命之恩从未忘记,得知李源被俘虏河北八年,更是心痛不已。李源得知圆观随其亲属逃至长安,最后母亲和哥哥们已在长安定居,心中大石也落下了。

 

李源问圆观,你为何还回来洛阳?

圆观说,公子当年之恩圆观不敢忘,战乱过去没有公子消息,我便在慧竹林建了这座寺庙,取名慧林寺。我向佛祖起誓,若佛祖能护公子平安归来,我愿一生皈依佛门,从此再不踏出寺门一步。如今公子平安归来,我也如愿了。

 

——两位翩翩少年,时光荏苒似乎也没让彼此陌生,反而更添了相濡以沫的亲近感。

 

【相知】

不日,李源将憕府府邸捐献给慧林寺,憕府大院改建成大雄宝殿,大殿下还供奉着父亲李憕的牌位,以追悼忠贞卫国的父亲。

 

平日里,圆观一直呆在寺里,李源来了后,寺院不再冷清,连夕阳下院子落叶都泛着金光颇有生气从前圆观一人浇花种菜,吃斋诵经,一天怎么不够用。现在两人一起干活,反而多了许多空闲时间,圆观诵经,李源便在一旁搬来木桌,铺上宣纸写字作画,圆观诵完经也过来看,圆观不懂作画,李源便手教他

 

憕府府邸归入慧林寺后,寺院范围大了多,圆观和李源共同修整了一番,除大雄宝殿,还建了天王殿、廊院和群房。有慕名而来的和尚拜圆观为师,留在寺院,久而久之,圆观成了方丈,弟子们都叫他圆观法师。

 

弟子们跟着圆观,李源在田里春天播种,秋天收割。清明做素青团,端午做甜糯,中秋做素油豆沙月饼,腊月做腊八粥,在寺院门口分发给百姓,流民。慧林寺一度在洛阳得到好名声,百姓也常到寺里烧香拜佛,祈福还愿。

 

从前李源刚回洛阳时,一些人十分看不惯这样的沉沦,说他放弃了大好仕途,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和圆观清浊不分,常常嘲笑。现在早已没有这样的流言,多是圆观法师行高上善若水;李源公子乐善好施文才出众不过两人似乎从来都不以为意,觉得平淡是真论道下棋,品茶抚琴,日子倒也过得十分悠闲。

 

【相伴】

 

如此过了二十七年。

 

一日,李源躺在竹林里的亭台上,圆观抚着琴,风动竹声响,不觉一丝凉意。

 

李源对圆观说:“一转眼我俩在此寺过了近三十,也到知天命的岁数,可我近日却忧心忡忡。”

 

圆观一笑说:“圆观猜李公是不愿知天命啊。”

 

李源说:“知我者莫过卿。我听闻青城峨眉,有得道仙人,三十年之期,不如我俩同去访道求药,此生便能长久相伴。”

 

圆观再笑说:“李公在此三十年也倦了,圆观便约定与同游蜀州。”

 

——已是壮年的两人,彼此脾性都相知,相处默契。如伯牙与子期般知音相遇,寺院的生活也变得满是高山流水,闲情逸趣。

 

梦魇

 

是夜,圆观梦见三峡处,两岸群山,忽一束光,佛祖竟站在自己面前,佛祖对圆观说,圆观,这三十年你虔诚礼佛,勤习经法,侍奉佛祖,下一世佛祖许你转世灵童,望你能普度众生,圆满功德。佛祖指着江边一位妇人道,你下一世便作她的儿子,早日前来此山处与她会面。说完又是一束光消逝圆观睁开眼,出了一身汗,四周寂静极了,月光皎洁,竹影打在床边,摇摇曳曳

 

三十年之期到,李源如孩童一般兴奋到圆观面前,与他商量游蜀州路程。李源主张走水路,一叶扁舟,上荆州过三峡。圆观面有难色道,李公,我们不如取道长安,走峡谷路。李源说道,我早已拒绝仕途,又怎会途径长安。两人争此两途,半年未决。李源心有委屈,圆观事事顺我心,为何此事如此执着。半年后,圆观苦笑对李源道,此生让我行止不由己,我们就从三峡而去罢。

 

【出游】

 

李源与圆观从荆州水路西上三峡,途中李源诗兴大发,抚琴颂歌,对着两岸美景感叹不已,圆观也暂时忘了忧愁,与他同乐,享受青山绿水

 

船停泊到了南浦,有一位穿着锦缎背心的妇人,正背着瓦罐汲水。圆观一见她就哭泣着对李源说:”我不愿从此路来,就是因为她啊。”李源惊讶问其缘故,圆观说:“这妇人姓王,是我的托身之所。她已经怀孕三年了,我不来,所以她才不得生。今日既见,无可逃避。”说着拿出符咒交到李源手里,对他说:“你把这个拿给那妇人,催她赶快生。我死后,你就把我葬在这山下。”李源听后后悔不已,此行本是想与圆观长久相伴,不料却成了他的催命符。圆观看着李源说:“李公,三后你来王家看我,如果我对你一笑,那就表示我认出你了。我们约定十二年后中秋之夜,杭州天竺寺外,就是我与公子相见之期,好吗?”,李源点点头。

 

李源去告诉妇人,把符咒交于她,并让她速回家生产,妇人喜悦地回了家。李源回来后给圆观准备热水沐浴,为他换上了新的衣服。晚上圆观在房里点着烛火打坐,李源看着他。不久,圆观死去,而那位妇人也生产了。第二李源把圆观葬在山下,泪流不止。

 

后,李源前往王府探视,那襁褓中的婴儿果然对他一笑。李源又不禁流泪,王氏问其故,遂相告。王氏听后立刻让人出家财为圆观修墓

 

第二日,李源便启程归家。到慧林寺时,寺院弟子告诉他,圆观法师早已留下遗嘱。

 

【如约而至】

 

如此过了十二年。

 

中秋八月,李源前往杭州赴约。此时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满川,却看不到一个人,李源坐在一块大石上向远处望去。忽然,他听见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连忙回头,那牧童梳着双髻穿着短衣唱道: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一看便知是旧人,他对牧童说:“圆观,你还好吗?”,牧童一笑说:“李公真是言而有信之人。可惜我今世的俗缘未了,不能与君再亲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还会有相见之期。”李源什么话也说不出,不禁潸然泪下。牧童步步前去,山长水远,却还能听到他的歌声,他唱道: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游已遍,却回烟塘。”

 

—— 一位是舞勺之年的牧童,一位是耄耋之年老者,李源看着圆观远去的背影,一切恍如隔世,却又历历在目。

 

【后记】

 

三年后, 大臣李德裕为皇上举荐李源,封其为议大夫。李源早已彻悟,看破了世情,不肯就职。一年后在寺中死去。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评论 (2 个评论) 发表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