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的进化之谜(转载)
分享到:
5已有 949 次阅读  2015-02-11 15:38


分享 举报

毒舌的批评家们一直以来就认为,进化生物学这门学问说得再高深,充其量也就是“乱猜”——不过事实却恰好与此相反。最近,一批进化生物学者才确定了之前大量无法解释的现象时如何参与到人类进化的进程中的——从解剖学,生理机能,胚胎学和行为学等角度。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被解决了,就目前而言,仍然有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其中一个最突出的就是“同性恋的起源”(Origins of Homosexuality)。

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是它却难倒了世界上该领域内中最杰出的头脑。

首先说说这个问题本身。

对于任何一个特性,要参与到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必要因素就是要和繁殖过程产生关联,更详细地说,就是成功地让相关基因流传到下一代。所以,如果说同性恋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并且它确实是——那么和同性相互吸引相关的遗传因素必定会从人对同性的偏爱中获得某种生殖上的益处。这样一来问题就很明显了:众所周知,同性恋比异性恋的后代要少,并且技术上来说,同性恋是无法进行繁殖的,那么为什么自然选择没有将同性恋从进化中“抹去”呢?

而这个悖论在那些性向独一(exclusive)的同性恋人群身上显得尤其矛盾;他们完全没有任何异性恋倾向。同样,就算是在双性恋身上,这个悖论仍然是奏效的,因为对于整个人类来说,一点微不足道的变化都可能引起潜在的进化进程变化。

种群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约翰·伯顿·桑德森·霍尔丹(J.B.S.Haldane)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该理论假设有两种交替性存在的基因,其中一种可以在99.9%的人口身上找到,而另一种则在剩下的0.01%身上找到。之后他又计算到,如果这种罕见的基因仅有1%的遗传优势,那么在4,000代之后——这个数字在整个进化过程中可以说不值一提——这种微弱的优势或许能够“反转”。就像收取“复利”的道理一样,在人种间互相交配几千代之后,这种基因在遗传苦中已经不再罕见。

从人类利益的角度考虑,这一点的意义相当重大。举个例子,男同性恋与数量相同的男异性恋相比,生育率只有后者的20%。目前我还没有看到可靠的女同性恋的相关数据,不过我想结果应该也是类似的。除此之外,和坚决的异性恋者相比,双性恋的“繁殖产出率”也应该会低一些。

要解开这个谜,我们甚至不能争论说同性恋是一种后天习得行为(learned behavior)。科学界所达成共识的是,“同性偏好”是深深扎根于生物学中的。不仅是人类,数年来,科学家们也搜集到了其它野生动物中出现的同性偏好的证据。并且就算不说动物,光是这一点跨人类种族跨文化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上世纪90年代早期,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的一位遗传学家带头进行了一次研究,研究报告指出存在一种叫做“Xq28”的等位基因(allele),这种基因存在于 x染色体上,它决定了男性的性取向。不过后续的研究证明它的机能并不是一些人(主要为同性恋,人权主义者等)希望的那么简单,并且部分研究还让一些人(那些坚持“同性恋是后天的,对生活方式的选择”的人群)对此产生了恐惧心理。

很多试图确认 Xq28 在同性恋行为中的必要性的研究都没有取得成功,不过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种基因的确对男性的同性恋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Xq28 和女性同性恋并没有什么关联。

所以比较科学的总结是,在男同性恋当中,如果过不是绝对的控制,至少同性恋取向是受到这一种或者集中等位基因所影响的。和男同性恋同理,女同性恋的发生机制应该类似,只是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女版”的 Xq28。

除了那些直接寻找具体的,性向决定基因之外,还有一些遗传学证据也浮现了出来。一堆从研究双胞胎和亲生兄弟姐妹中所得出的数据显示,这些影响性向的基因,它们的作用机理相当复杂,要彻底了解它们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被收养的小孩(即无血缘关系的亲人)成为同性恋的概率要比同胞兄弟姐妹共同成为同性恋的概率小,而后者发生的概率又比孪生兄弟姐妹共同成为同性恋的概率小。

同样地,在不同国家,地区和种族中,同性恋所占人口的比例大致都相同。这些都成为了同性恋具有遗传性的证据。 不过和同性恋相关的基因到底有怎样的偏好呢?什么样的人和家庭更容易带有这样的基因呢?——我们现在还不知道。

下面是一些可能的解释:

  • 亲缘选择理论(Kin Selection):

    科学家推测说,利他主义(altruism)或许可以遗传——如果和利他主义相关的基因获得了遗传优势的话。而同性恋也是一样。在同性恋中,生殖能力和排卵等功能要么被削弱,要么就无用。从进化的角度看,它可能的益处就是能够帮助他们的兄弟姐妹分担抚养后代的工作。

    不幸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同性恋在协助亲人上花了更多时间。不过,研究者们所做的调查时基于问卷的,而非实地观察。并且,现代文明毕竟和几百万年前不一样,人类的社会属性比从前任何时期都要强,所以这也可能是同性恋在现代没有展现出更多协助家人,抚养后代的特性。

    近来一项在萨摩亚群岛所做的研究,对象是当地的传统人口。男同性恋在当地被叫做“fa'afafine”,它们没有后代,但是完全被社会所接纳,也被家庭所接纳。他们在家庭中会花更多的时间照顾自己的侄子侄女——和他们自己有25%相同基因的亲人。

  • 社会威望(Social Prestige)

    有人类学研究的证据显示,在农业文明时期,男同性恋有更多的机会能成为牧师,萨满巫师等神职人员。他们比它们的异性恋同胞获得了额外的社会威望,而这种基因从他们的异性恋同胞身上开始向下一代流传。这样的家族中出现同性恋的概率也会增大。这个假设很吸引人,不过同样,它缺乏经验主义上的支持。

  • 群体选择(Group Selection)

    虽然绝大部分生物学者都坚持自然选择更多发生在个体,家庭单位上而非群体之中,不过仍然有可能,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个例外。或许同性恋群体在某种分工中表现一直就比异性恋要出色,于是他们“保留”了这一“传统”。这一假设最近引起了不少争论,不过在赞同声中最中肯的说法来自人类学家 Sarah B. Hrdy。他、她说,在人类进化史上,抚养后代从来就不单单是父母双方(尤其是母亲)的职权。我们的祖先们很积极地参与到了家庭后代的抚养中——尤其是那些有血缘关系但是没有后代的亲属在这上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灵长类动物的族群中,新生婴儿出生后都非常需要帮助,这也是为什么智人能将这一“共同抚养”的系统维持下来的原因。当这些抚养后代的助手都是同性恋时,族群的收益才能最大化,这也是群体选择的意义所在——动物的社会行为,作为避免因过大密度使群体灭绝的密度调节机制,由群体选择而进化形成。

  • 平衡多态性(Balanced Polymorphisms)

    同性恋作为一种遗传素质(genetic predisposition),当和某种特定基因相结合起作用时,可能会带来一种补偿性的利益,比如著名的地中海贫血症,其中的致病基因在特定的地区可以起到防止疟疾发病的作用。虽然目前导致同性恋的基因还没有被最终确定,但是这种可能性仍然存在。

  • 性对抗选择(Sexually Antagonistic Selection)

    有无可能有这样一种或者多种基因,它预先就偏向于同性恋(或者偏向于更弱的繁育后代可能性)——但是仅仅在一个性别中——而在另一性别中,同样地基因又会提高繁育后代的能力?雌雄两性在进化过程中处于竞争的态势,他们永远不可能在进化中“皆大欢喜”,对雄性有力的基因往往会阻碍雌性同类相关的适应性。

    一项研究发现,男同性恋的女性亲属往往生育了更多的后代。这可能就证实这种基因的存在——他们对男性生育能力不利,但是可能增强了他们女性亲属的生育能力。

  • 非适应性的副产品(A nonadaptive byproduct)

    同性恋行为可能既不是适应性行为,也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它可能是非适应性的。这就是说在进化过程中,它没有被“选中”,但是它仍然存留了下来。他们也在社会中寻求一种配对关系(pair bond),以及精神和生理上的满足。至于为什么这会存留下来,可能是因为那些擅长于和其他人类沟通,进行配对的人,生育后代的能力也更强。

  • 来自
    http://jandan.net/2012/11/22/homosexual-evolutionary-mistery.html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评论 (8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achorripsis 2015-02-11 15:57
      “在同性恋中,生殖能力和排卵等功能要么被削弱,要么就无用。”难道gay们的性能力普遍不如直男们?这是怎么得来的结论……
    • 绿色时光 2015-02-11 16:19
      achorripsis: “在同性恋中,生殖能力和排卵等功能要么被削弱,要么就无用。”难道gay们的性能力普遍不如直男们?这是怎么得来的结论……
      文章里说这个说法只是一种推测。既然是推测,就允许脑洞大开了!
    • agwbdiz 2015-02-11 17:18
      achorripsis: “在同性恋中,生殖能力和排卵等功能要么被削弱,要么就无用。”难道gay们的性能力普遍不如直男们?这是怎么得来的结论……
      性能力和繁殖力是两码事……
    • achorripsis 2015-02-11 17:39
      agwbdiz: 性能力和繁殖力是两码事……
      具体是什么区别呢?从定义上说
    • 绿色时光 2015-02-11 18:03
      achorripsis: 具体是什么区别呢?从定义上说
      我的理解是,性能力指的是性活动的能力,就是交配的欲望和能力的强弱;繁殖力则指的是通过性活动完成繁殖的能力。性能力强未必繁殖力强,譬如有的人性能力不错,但其精子的质量低,就不容易繁衍后代,或者繁衍的后代容易带有先天缺陷。
    • agwbdiz 2015-02-11 18:25
      achorripsis: 具体是什么区别呢?从定义上说
      繁殖力表示动物生殖机能的强弱和生育后代的能力,而性能力属于生殖机能,但广义的性能力还包括其在社会学上的表现。要完全说明白两者在所谓定义上的区别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但是可以举例,单从生物学角度出发,于男性,繁殖力更侧重于精液质量、受精能力,而性能力则主要指性行为,也即性爱过程中阴茎勃起、插入阴道(或者你懂的),完成射精过程的能力。
      有的人床上功夫了得,却患有不育症,也就是其繁殖力低下(我个人认为个体用这个词也不太妥当,不过是例子例子),而有的人或许性敏感,甚至早泄(这个实际上也关乎社会学意义),但其精液质量,如精子活力旺盛,那么他可能就算是性能力低下,却拥有足够的繁殖力。
      话说为什么我得负责科普啊,我又不是生物学专业出身的,摔!
    • achorripsis 2015-02-11 18:43
      agwbdiz: 繁殖力表示动物生殖机能的强弱和生育后代的能力,而性能力属于生殖机能,但广义的性能力还包括其在社会学上的表现。要完全说明白两者在所谓定义上的区别不是一两
      哈哈哈,谢谢你的科普~
    • 123456w 2015-02-12 03:13
      看的笑死了,都把基佬黑成什么样了,哈哈哈,不过文中不忘黑下人性的丑恶,感觉偏主观不客观,没有多少说服力,应该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同性恋基因,有的人天生就被激活了,有的人后天触发了激活按钮~有的人没法触发~当然有待论证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