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泸沽湖,遇见一所希望小学
分享到:
1已有 68 次阅读  2023-09-02 18:32


分享 举报
2021年,我在泸沽湖度过了一整个夏天。疫情下的泸沽湖,异常安静。不慌、不忙、不问、不想,是我那个夏天的状态。在这里,一切都很慢,任时间呢喃,万物都是自由诗。
泸沽湖,位于四川凉山与云南宁蒗交界处,为川滇共辖,我当时住的地方在泸沽湖的四川达祖地带。达祖一词,来自纳西族东巴文,“达”指“有能力的人”,“祖”则指“很多人聚集之处”,所以很显然,“达祖”指“有能力的人聚集之处”。当时,我住的民宿有一位打扫阿姐,有时候她的孩子会跟着一起过来打扫。闲聊的时候,我知道他们在附近的达祖小学上学。
闲着没事,有一天,我打算去达祖小学转一转。达祖小学在附近山脚下,不算远,走路二十分钟左右就到了。走到学校的门口,能看到一座小石碑,上面雕刻着学校的名字和复建的时间。
达祖小学说起来命途多舛,在2000年的时候,因为资金短缺等问题,它曾经被迫撤校,很多孩子不得不去路途遥远的另一所学校就读。也因此,很多小朋友选择了辍学,大一点了便开始下地务农。直到2004年的那年冬天,来自台湾的李南阳先生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他拿着扩音器在达祖的村民大会上号召村民们重建达祖小学。他的声音沙哑,但却充满着力量,讲到激动处,热泪盈眶潸然泪下。村民们被李先生的真诚感动,最后,经村民大会讨论决议,每家每户出一堆石头、几根木头,一砖一瓦地完成了学校的复建工作。那个冬天或许很冷咧,但我相信有一股坚韧的暖流凝结在了一起。
从门口走进达祖小学的路两旁长着郁葱的树木,像一条隧道,感觉自己会步入爱丽丝的梦游仙境。达祖小学没有围墙,因为他们希望让孩子们自己想来读书,而不是被逼着来读书。不仅如此,这里的教室也没有讲台,因为老师跟学生都是平等的,都是来学习的。
站在达祖小学的操场上,眼前是碧蓝的泸沽湖,身后是格姆女神的侧脸,这里实在是个很适合拍照的地方。
绿色是这所学校的主色调,不知名的绿色植物在木质结构的教室外墙上长满了叶子,感觉这里的孩子们在一座小森林里上课。
达祖小学并不大,从学前班到六年级,整个学校的学生也就八十人左右。一个年级一个班,有的班上甚至只有七八个人。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靠着各方爱心人士的捐助,孩子们现在已经有了图书馆、电脑教室等硬件装备,听说今年的小朋友们又刚刚换上了崭新的一批课桌,真好。
纳西族有着深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也拥有着自己的传统和信仰。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纳西族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认知、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和应用,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与自然形成深厚的联结,这样的联结也呈现在了纳西文化中,比如纳西语、被称为现今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等。
达祖小学编撰各年级东巴教材,有着完整的东巴文化课程体系,还请来纳西族中学识渊博的东巴老师,教授东巴文字,讲述民族故事与传说。通过这样的努力,让孩子们在向上成长的同时,也得以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之中。
同时,达祖小学还设计了木工课、东巴纸制作课、祖母屋拼装课、箭术课等多元丰富的主题式课程,不仅将传统文化推广给所有来泸沽湖的旅客,也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2012年后,泸沽湖游客越来越多,沿湖新建的客栈此起彼落,农地日渐减少,让我们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美好的同时也感叹它的脆弱。达祖小学则承袭着纳西族一直以来与天地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将民族文化教育与自然教育引为校本课程,跟村落紧密相连。在这里的孩子也会学习通过新的视角,去认识那些他们的先辈曾经熟识的草木鸟兽,去与自然缔造新的联结。
比如达祖小学建立的森林农场,通过种植当地天然作物,将农产品与文创商品作为一个媒介,一个让更多人接触和理解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方式的载体,不仅以此补贴学校运营,也是希望让走出大山的孩子们回乡反哺,一步步踏实且坚定地给泸沽湖畔带来源源不断的新能量。
以前的达祖小学我不知道是什么样,但今天我看到的是一个凝聚着爱心、充满绿色和希望的地方。虽然这只是座普通的小学校,但我相信,这个承载着教育功能的地方会是守护达祖孩子们的最后一道防线。
星光杳杳晚风慢慢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 END -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评论 (0 个评论) 发表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