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们Gay圈挺乱的?
热73已有 2656 次阅读 2010-05-20 13:25
要是五年前,当别人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会解释:确实有一些同志很乱,但还是有一些“好同志”的。不过,那天,当一个朋友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没有把同志分成好同志和乱同志。我想,当“乱”被来形容一个群体的时候,总有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乱”?】
当我们说一个圈子乱时,首先是在形容一个群人。举个例子,假设你通过同志A认识同志B,继而认识了十个同志,也就是说你认识了一个有十个同志的小圈子。后来你发现,这个圈子里任何两个人之间都有性关系(2P),这样就有45组性关系。如果再夸张一些,你发现他们之间还搞3P(共120组),4P(共210 组),……,10P(共1组),那么,加起来一共就有1003组关系(排列组合的数学题)。10个人,1003组性关系,果然很乱!
这确实有些夸张,但性关系确实可以作为“乱”的一个衡量标准。我已经足够孤陋寡闻,但仍然听说一些人,他曾经是A的男友,和B也有过暧昧,而A和 B、C、D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刚才和Kapa讨论“乱”时,他说乱就是lust,欲望。每个人都有欲望,有些人比较节制,有些人比较放纵罢了。这也是一种合理的解释:你不能说某个群体如何如何,只能说某个群体某些人如何如何。
我也碰到很多不乱的同志,而且禁欲到可怕。每次碰到这种情况,我就劝他们:快去找男人吧,快去恋爱吧,不然怎么知道哪个适合你?我鼓励这样的同志“乱”一点。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乱”这个词?】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使用“乱”这个词时,人们把它当一个贬义词。但我相信,这个词迟早会消亡,被遗忘在历史之中。
举个例子吧。我小时,自由恋爱是件大逆不道的事情,男女认识必须有媒人,爱情这个东西必须由父母决定,私下的好感是被禁止和嘲笑的。我有一个表姐,和认识的一个男孩恋爱了,家里坚决反对,整个家族也进行阻挠。罗密欧和朱丽叶面对阻碍,只会爱的更深。最后,他们两个离家出走,偷偷搬到一起。同居在二十年前简直就是丑闻!最后家里没辙,同意他们结婚。
但是半年后,他们又离婚。当时,离婚这件事情,对整个中国人而言都是丑闻,是街头巷尾的最佳谈资。几件丑闻加在一起,让我爷爷不得不发表感慨:小青年们就是瞎扯淡,什么自由恋爱,长得了才怪!
怎么解释这件事情呢?不是自由恋爱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文化的问题。当自由恋爱不被环境容许的时候,恋爱中的两个人谈的不是恋爱,他们没有精力去了解彼此,培养感情。他们把全部努力都用来争生活在一起这件斗争上(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他们没有心思考虑爱情本身,考虑两个人是否真的合适这件事情。
如今,自由恋爱这个词已经消亡了,无论是别人介绍,还是自己找的,爱不爱都是我的自由。而我相信,“乱”这个词汇,也一定会消亡。因为,当Gay之间可以自由交往,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没有所谓“圈子”,Gay之间首先关注的也将不仅仅是性,还会有爱,有情感,而大家对Gay的更多了解,也会消除Gay就是性这个对同志圈子的误读。
“乱?难道异性恋和同性恋一样,不都很乱么……不好意思,你说的乱到底是什么意思?”
【那么,“乱”是好事还是坏事?】
如今看来,自由恋爱是好事情,同居、离婚也是个人自由。那么,难道“乱”也是好事情么?
我宁肯把“乱”作为一个中性词。就像人的性格一样,有人开朗有人内向,有人洒脱有人敏感,而 “乱”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的选择而已。对我而言,当我关注一个人的时候,我关注的是他的责任感,他的成熟、幽默、能力,乱与不乱,和这些没有关系,更和道德无关。
我倒关心另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如此关注“乱”?或许李银河老师说得对,我们关心的不是同性恋,而是性。当我们关注“乱”的时候,也说明我们过分的关注性了。乱不乱有这么重要么?
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性观念太畸形了,这种畸形导致了我们对性的敏感,对性的过分关注。就像有很多直男,关注的仍然是女朋友是不是处女,而不是她的性格、她的情感世界。这种对性的过分关注,会让人错过更值得体验的人生快乐。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乱”?】
当我们说一个圈子乱时,首先是在形容一个群人。举个例子,假设你通过同志A认识同志B,继而认识了十个同志,也就是说你认识了一个有十个同志的小圈子。后来你发现,这个圈子里任何两个人之间都有性关系(2P),这样就有45组性关系。如果再夸张一些,你发现他们之间还搞3P(共120组),4P(共210 组),……,10P(共1组),那么,加起来一共就有1003组关系(排列组合的数学题)。10个人,1003组性关系,果然很乱!
这确实有些夸张,但性关系确实可以作为“乱”的一个衡量标准。我已经足够孤陋寡闻,但仍然听说一些人,他曾经是A的男友,和B也有过暧昧,而A和 B、C、D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刚才和Kapa讨论“乱”时,他说乱就是lust,欲望。每个人都有欲望,有些人比较节制,有些人比较放纵罢了。这也是一种合理的解释:你不能说某个群体如何如何,只能说某个群体某些人如何如何。
我也碰到很多不乱的同志,而且禁欲到可怕。每次碰到这种情况,我就劝他们:快去找男人吧,快去恋爱吧,不然怎么知道哪个适合你?我鼓励这样的同志“乱”一点。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乱”这个词?】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使用“乱”这个词时,人们把它当一个贬义词。但我相信,这个词迟早会消亡,被遗忘在历史之中。
举个例子吧。我小时,自由恋爱是件大逆不道的事情,男女认识必须有媒人,爱情这个东西必须由父母决定,私下的好感是被禁止和嘲笑的。我有一个表姐,和认识的一个男孩恋爱了,家里坚决反对,整个家族也进行阻挠。罗密欧和朱丽叶面对阻碍,只会爱的更深。最后,他们两个离家出走,偷偷搬到一起。同居在二十年前简直就是丑闻!最后家里没辙,同意他们结婚。
但是半年后,他们又离婚。当时,离婚这件事情,对整个中国人而言都是丑闻,是街头巷尾的最佳谈资。几件丑闻加在一起,让我爷爷不得不发表感慨:小青年们就是瞎扯淡,什么自由恋爱,长得了才怪!
怎么解释这件事情呢?不是自由恋爱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文化的问题。当自由恋爱不被环境容许的时候,恋爱中的两个人谈的不是恋爱,他们没有精力去了解彼此,培养感情。他们把全部努力都用来争生活在一起这件斗争上(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他们没有心思考虑爱情本身,考虑两个人是否真的合适这件事情。
如今,自由恋爱这个词已经消亡了,无论是别人介绍,还是自己找的,爱不爱都是我的自由。而我相信,“乱”这个词汇,也一定会消亡。因为,当Gay之间可以自由交往,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没有所谓“圈子”,Gay之间首先关注的也将不仅仅是性,还会有爱,有情感,而大家对Gay的更多了解,也会消除Gay就是性这个对同志圈子的误读。
“乱?难道异性恋和同性恋一样,不都很乱么……不好意思,你说的乱到底是什么意思?”
【那么,“乱”是好事还是坏事?】
如今看来,自由恋爱是好事情,同居、离婚也是个人自由。那么,难道“乱”也是好事情么?
我宁肯把“乱”作为一个中性词。就像人的性格一样,有人开朗有人内向,有人洒脱有人敏感,而 “乱”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的选择而已。对我而言,当我关注一个人的时候,我关注的是他的责任感,他的成熟、幽默、能力,乱与不乱,和这些没有关系,更和道德无关。
我倒关心另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如此关注“乱”?或许李银河老师说得对,我们关心的不是同性恋,而是性。当我们关注“乱”的时候,也说明我们过分的关注性了。乱不乱有这么重要么?
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性观念太畸形了,这种畸形导致了我们对性的敏感,对性的过分关注。就像有很多直男,关注的仍然是女朋友是不是处女,而不是她的性格、她的情感世界。这种对性的过分关注,会让人错过更值得体验的人生快乐。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 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全部日志)
评论 (67 个评论) 发表评论
我已一个成年人的眼光来看这个圈子(当然包括我自己)
我还是觉得Gay是相对没节制的一个群体
下半身动物较多
我已一个成年人的眼光来看这个圈子(当然包括我自己)
我还是觉得Gay是相对没节制的一个群体
下半身动物较多
如果非说“乱”是人的本性,那就谁都不用歧视谁。而且,“乱”要比腐败、暗箱操作、权力滥用强多了。
无图无真相
要不那么多的婚外恋和艳照门,怎么出来的呢
性再被压抑了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思想冲击,彻底的爆发了~~~
所以,请不要再乱上,加盖gay的独特标签
如果加上AIDS这样的语境的话,恐怕某些细节的注意会对群体都有好处。
那么讲起来很简单,就是实施安全性行为。单一固定的性伴侣或者说使用安全系数高的方式等等……毕竟谁也不想在对HIV的斗争中就早早结束了生命吧。
如果加上AIDS这样的语境的话,恐怕某些细节的注意会对群体都有好处。
那么讲起来很简单,就是实施安全性行为。单一固定的性伴侣或者说使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