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制度好坏比人好坏更重要
热37已有 2026 次阅读 2011-05-26 14:56

但我不这么看。我喜欢这部剧,并非因为它符合历史事实。我非历史学家,怎能知道真实的历史?我喜欢这部剧,是因为它符合常识,符合逻辑,而不是符合某个意识形态。
因为符合常识,这部剧里面没有我们平时电影中见到的好人或坏人。相反,几乎每个人都有人性的优点和弱点:
- 作为大清帝国的实际掌权者,慈禧恨透了洋人的侵略,让她的日子不消停;
- 慈禧是这个专制王朝的掌权者,大家唯慈禧命是从,宁可把她的60岁生日过的风风光光,修好颐和园,也不给北洋水师军饷(也是实在没银子);
- 作为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皇帝,光绪皇帝极力推行变法,希望富国图强;
- 作为一个年轻的从政者,光绪皇帝同样显示了他的幼稚,无法统筹大局,通盘考虑,过于急躁;
- 孙中山是一个革命的理想主义者,他革命确实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但你发现他也不是总以伟人的形象出现,而是有激动、有沮丧、有莽撞,也有最后的成熟,而伟人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炼成的;
- 李鸿章是一个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富国强民的改革派,无奈英雄生不逢时,后来梁启超希望他能推翻清政府,维新党可以推举他当总统,他拒绝“造反”,他也说:一个时代的人做一个时代的事情。通过这句话,其实是肯定了未来人的作为。梁启超后来写了李中堂的传记,后人评价较高;
- 李鸿章当然也有老奸巨猾的一面,在戊戌变法之际,他知道这是个麻烦事,所以用周游列国逃避国内乱局;八国联军攻打北京,他和张之洞深知慈禧向联军宣判是自找死路,故意说那是伪诏,不肯出兵;
- 小时候看电视剧,从宋朝的抗金,到清朝的鸦片战争,总觉的那些主和派是卖国贼胆小鬼,如果没有他们,让主战派和敌人开展,定然不会失败,而看这部剧,会发现主战是多么的愚蠢无知,井底之蛙,不知世界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在人们对和会生活进行解释的过程中,人们常常犯的一个归因错误是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FAE),即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与环境性因素的影响相比,会过高估计人格和气质因素的重要性。甲午战争为何失败?洋务运动为何失败?戊戌变法为何失败?……如果大家把这些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李鸿章、慈禧的保守、反动,并据此丑化他们(骄奢淫逸,卖国求荣,阴险毒辣,不择手段),却是过瘾了。但,这是事实么?
以我之见,更重要的原因,不是人,而是制度,是当时的环境。孙中山、康有为都给出了救国图强的解药:改变制度。电视剧中,慈禧、翁同龢、徐桐等人,若从爱国的角度,他们没有大问题。但是,和孙中山、康有为、李鸿章相比,他们对世界发生的变化知之甚少。闭关锁国、专制统治,让他们无视世界的进步,也不愿听到正面的声音。康有为给出的解药是变法,保留皇帝,君主立宪;孙中山则更彻底,干脆连皇帝也不要了!
当时清政府的腐败也是问题之所在。你若非说这是某几个人造成的,我觉得也在理:如果有一个精明的皇帝,励精图治,那么腐败就少一些;如果是一个平庸的皇帝,无所作为,那么腐败就多一些。但是这种需要人来解决的问题,就是制度缺失的明证啊!
专制制度之下,缺乏民主,没有媒体监督,你的生活时好时坏,要看能不能摊上一个好皇上。这就是那时候的情况。
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茅海建先生对鸦片战争前后的清政府进行了再研究。当时的人,甚至包括接受现代教育的很多人,以为清朝的溃败是因为朝廷没有重用林则徐,是因为皇帝的懦弱,非也!《天朝的崩溃》用翔实的数据展示了当时清朝的军队、制度、人事情况。在西方大踏步前进的对比下,清王朝已经弱不禁风了。
我们常说列强用坚船利炮打败了大清,非也!是列强用更先进的制度打败了大清!东方弹丸小国日本,明治维新改变了制度而成为“列强”,就是明证。
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这部电视剧。这电视剧里面,李鸿章、慈禧、孙中山、康有为等人,头一次像人一样展现在我们面前。有诸多作为人都有的缺点:或虚荣,或暴躁,或贪财,或狡猾;同样,他们也有作为人的优点:做人的尊严,想改变现状,希望过好日子。
成熟的人,成熟的国家,成熟的制度,就是能容下不同的观点,也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人与事。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
但制度,却有好坏之分。
注:《走向共和》在中央一套播出一遍后,原本还有重播与地方台播出的计划,但后被封杀。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评论 (32 个评论) 发表评论
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国的民主宪政
不是某个人的事情,是历史的局限性。这么说不是为了推卸作为公民的责任。而是首先要满足自己成为人的需要,然后是身为同志的需要,然后才是公民的需要。
突然觉得,很多时候人是跟着制度走的,跟着别人走的。
所以有个好环境,比我的想象中要有作用多得多。嗯。
有时候在谈到跟父母出柜很有很大冲突或者其他冲突的时候也会用这句话安慰自己吧,每个制度都有它的两面性吧,看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吧,比如现在。。。
历史就是那么一回事吧~唐朝的历史是宋朝写的,以此类推咯~成王败寇~哪里来那么多的真实呢~
制度神马的就像村上在以色列的一次演讲上说的:我们都是脆弱的蛋,无望地对抗制度的高墙~
对一段历史、一个人物翻案,不是靠一部电视剧能够做到。慈禧没那么愚昧无知,康南海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戊戌变法好似一场闹剧,甲午战争本不应该打,建颐和园的用意绝不仅仅是为了给慈禧祝寿,若论腐败愚蠢,则今日之朝臣比清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楼主说是制度不好,我不这么认为。关键是文化。文化是需要不断创新与再生的。当一种古老的文化,遇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在她没做好准备的时候,会产生很多不适。从1840年至今170余年,中国还在不断地调整和转型,深处漩涡。帝王也好,权臣也好,在历史风云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哪怕是现在,马克思也没带领中国走出漩涡(这里没有丝毫贬低马老人家的意思^-^)。
我party大概深知自己政权的立身之本是革命,说前朝的好不就是打新朝人的耳光吗?大概这就是被封杀的原因,可笑又愚蠢。呵呵
纵观一下其他国家,比如印度和拉美很多地方,二战后都建立过民主制度,非洲很多国家在独立后也建立过民主制度,但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走得不够,光照搬西方制度,一定时期内没有达到效果(比如没有过上类似于西方人的富裕生活),于是很容易被军政强人多利用,又走向了独裁。印度大概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唯一一个保持稳定民主制度的大国,而且印度人很聪明(他们在美国公司的能力绝对不亚于中国留学生),但由于没有走工业化道路,所以人均GDP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
当然,工业化并非唯一条件,但需要有一套能够为国民或世民所接受的价值观。一个世纪前,德国的工业化程度在欧洲是最高的(至今仍然是实际机械业强国),而且德国人办事严谨,为人勤劳(说这个有点政治部正确了),所以德国的发达事出必然。但假如没有一套好的价值观,就会有希特勒那样的人物上台(他也是民主选举出来,得票率超过98%)。这期间因为一战战败而使德国备受屈辱,所以后来又希特勒这样的强人出来宣扬“复仇”意识,在民众中有相当大的号召力。
这个话题太大了,一两段写不完,也写不全。打住。
“我们常说列强用坚船利炮打败了大清,非也!是列强用更先进的制度打败了大清!东方弹丸小国日本,明治维新改变了制度而成为“列强”,就是明证。”这段话里被称为先进或者“好”的制度,现在正越来越在被证明其实也不怎么好,当下西方社会所采用的那种“民主”制度所引发的乱象已经越来越让更多的学者将目光转向非西方来源的社会思想,illiberal和undemocratic society模式的提出也不是瞎搞出来的。当然,就广义来说,民主确实比专制好,但这未免不也同样是受困于意识形态的。
而lss所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性”,也似乎没什么论据能证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有这种“必然性”,反而觉得个人的道德水准可能更会影响制度的执行。物欲的满足与否似乎从来都不能是“好”的政治制度得不到好的执行的理由。或者可以这样说,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我觉得和它的物质发达程度是没有关系的,起码不是最重要的那几项关联因素。难道一个物质不发达的社会就应该道德低下?物质发达了道德就高尚了?
而且不发展工业化在印度是有其思想传统的,从泰戈尔到甘地,你去看看他们对现代国家制度和工业化的看法,我很认同他们的观点。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道德水准是有益还是有害这都是一个问题。
不是某个人的事情,是历史的局限性。这么说
站长你是看完了完整的走向共和么?其实我觉得这个剧被封杀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总菊恐惧民间引起像以上各位那样的讨论。既然晚清的历史是可以翻案的,那更近代一点的呢?现在透过很多网络上的解密,都可以发现其实二三十年前发生的事,可以完全用另外一个角度来诠释,而这种诠释可能会威胁某些既得利益吧....
站长你是看完了完整的走向共和么?其实我觉得这个剧被封杀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总菊恐惧民间引起像以上各位那样的讨论。既然晚清的历史是可以
正是因为“封杀”而没有公开理由,体现出了我们的制度在纸面上的美丽和实际中的不足。
我们获得尊重的第一步就是不要把自己特异化。难得看到有人写这么认真的话题,开了一个好头。
我们获得尊重的第一步就是不要把自己特异化。难得看到有人写这么认真的话题,开了一个好头。
只是话题太沉重了
我说:我下面说的话是写给真汉子看的……
记得我还在部队服役时就看过《走向共和》,约莫是2004年,看完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广电总局的主管脑袋被驴踢了,否则怎么会让这戏通过审查?编剧明明是客观叙述晚清的一些历史,不带一丁点讽刺,可偏偏历史就是跟现实如此相似——腐败之极的体制,真是像在借古讽今,狠狠扇我裆的大嘴巴。
那会儿我不当下载了全套《走向共和》电视剧,还买了小说,买回来就连续看了两遍,看小说一样的热血沸腾,真TM想革命,离开部队那天故意把这套小说送给了政治部组织科,借以讽刺他们成天写的溜须拍马的八股文。
当年看这戏是边看边落泪,真的是大颗大颗的眼泪往下掉,痛心疾首,国家之所以羸弱,正如0站长所说,不是人坏,是制度坏。
花旗国说他们最伟大的发明不是飞机大炮原子弹,而是发明了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合理的制度能保证:就算是小偷、流氓做了总统也不会让其伤害到人民。可天朝一次又一次地跪拜迎来“贤君”,又一次又一次地被“贤君”奴役,尔等P民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对于站长的观点——“成熟的人,成熟的国家,成熟的制度,就是能容下不同的观点,也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人与事。”我举双脚双手同意。
正所谓有容乃大,乃说的不是乳房,而是“你”,没有心胸接受争论、没有心胸容纳异族的男纸们,就算你胸肌再大、说话声音压再低“你”始终还是个pussy,gay如此,直男亦如此,所以始终坚信不恐同的直男才是真汉子,不恐同的gay才是优质钙,不恐同的裆才是我心所向哇!
推荐看此文的钙们也看看多年前的天涯老贴“学习《走向共和》中老佛爷等之精彩语录”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84959.shtml
我说:我下面说的话是写给真汉子看的……
记得我还在部队服役时就看过《走向共和》,约莫是2004年,看完后的第一反应就
不是某个人的事情,是历史的局限性。这么说
以前也是年轻气盛,总想革命,
可面对现实,还是先保证衣食住行后再说吧!革命得缓缓了,毕竟现在还没到社会矛盾最激化的时刻。
从个人需要的角度来看,总要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而后才是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或许您也有所耳闻。
从承担责任的角度来看总要先适应环境而后才是改变环境。这两天我还在思考这个问题。在适应环境的时候如何能够保证不被同化。
无论现实如何,我相信未来会更好。这是历史发展的潮流。身处其中的微不足道的我不会逆潮流而动。但也要量力而行。
说真的,我觉得在飞赞上讨论这个话题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