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HIV感染率以及《基佬...》一文我的看法
分享到:
30已有 3103 次阅读  2011-11-15 01:11


分享 举报
原文:http://www.feizan.com/space-28119-do-blog-id-29654.html

这篇文章,我认为除了用词激烈(如“基佬”“看不惯就滚蛋”)可能伤到一些同志的敏感神经之外,整体上是倡导了正确HIV预防策略,即:
1、要定期做检测;
2、要安全性行为,尤其是要用安全套。

比较容易引起争议的,是文中提到的感染率数据。或者有人质疑其科学性,或者有人认为这样是误导大家。我查了资料,这些数据基本上和最新统计数据是一致的。详细的数据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HIV#Transmission

可能有人担心,如果把这些数据公布了,有人看到无套肛交被感染的几率只有1%左右,大家就更胡来了。问题是,任何数据都不应该被掩盖。相反,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告诉大家:
1、即便只有1%,你会拿这1%的风险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么?
2、当你有更多不安全性行为的时候,比如10次,那么你的感染几率就会增加到10%。

我想,任何理性的人,看到这些数据,也会做出理性的选择。关键是,我们要将这些数据充分的告诉大家并进行解释。不然,我们无法阻止这个人通过其他途径看到或听到别人提及这些感染率数据,那时候他可能就会认为无套肛交等行为是没那么危险的了。

Damien认为这些数据没有意义,但我觉得是有意义的。例如,如果说吸烟患肺癌的几率是17%,会对吸烟者有什么意义么?我认为是有意义的。因为,17%这个数据说明吸烟患癌症的几率既不是0.1%也不是80%。此外,假设不吸烟人患肺癌的几率是0.1%,那么吸烟的人患肺癌就是不吸烟人的17%,这就是170倍,这就很明显了。总之,统计数据是有意义的,只要统计方法是科学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宣传这些数据,并如何解释这些数据。掩饰数据反倒可能有害。

当然,这篇文章中的“基佬”“恐怖”“你麻痹”“活该”等词汇有些情绪过激,但是我仔细看过这篇文章,其倡导的观点是没问题的。而且,他也没有通过恐吓的方式来让大家禁欲,或夸大HIV/艾滋的恐怖。很可能,他对一些同志不用安全套最后感染的行为非常气愤,于是有“哀其不幸”的心情。

最后,我把文章标题更改为《同志们,你真的懂艾滋的危急现状吗?》,希望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大家应该将重点放到文中举出的各种案例和建议上。微博上的相关内容我也删除了,避免麻烦。


相关论文:

  1. ^ Smith DK, Grohskopf LA, Black RJ, et al. (January 2005). "Antiretroviral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after sexual, injection-drug use, or other non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IV in the United States: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MMWR Recomm Rep 54 (RR-2): 1–20. PMID 15660015. Retrieved 2009-03-31.
  2. a b c d Jin F et al. (March 2010). "Per-contact probability of HIV transmission in homosexual men in Sydney in the era of HAART"AIDS 24 (6): 907–913.doi:10.1097/QAD.0b013e3283372d90PMC 2852627PMID 20139750. Retrieved 2010-04-11.
  3. ^ Donegan E, Stuart M, Niland JC, et al. (1990). "Infection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HIV-1) among recipients of antibody-positive blood donations". Ann. Intern. Med. 113 (10): 733–739. PMID 2240875.
  4. a b c d Coovadia H (2004). "Antiretroviral agents—how best to protect infants from HIV and save their mothers from AIDS". N. Engl. J. Med. 351 (3): 289–292.doi:10.1056/NEJMe048128PMID 15247337.
  5. ^ Kaplan EH, Heimer R (1995). "HIV incidence among New Haven needle exchange participants: updated estimates from syringe tracking and testing data". 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 Hum. Retrovirol. 10 (2): 175–176. PMID 7552482.
  6. ^ Bell DM (1997). "Occupational risk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in healthcare workers: an overview.". Am. J. Med. 102 (5B): 9–15.doi:10.1016/S0002-9343(97)89441-7PMID 9845490.
  7. a b c d e f Boily MC, Baggaley RF, Wang L, Masse B, White RG, Hayes RJ, Alary M (February 2009). "Heterosexual risk of HIV-1 infection per sexual act: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9 (2): 118–129. doi:10.1016/S1473-3099(09)70021-0.PMID 19179227.
  8. a b c d European Study Group on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of HIV (1992)."Comparison of female to male and male to female transmission of HIV in 563 stable couples"BMJ. 304 (6830): 809–813. doi:10.1136/bmj.304.6830.809.PMC 1881672PMID 1392708.
  9. a b c d e f Varghese B, Maher JE, Peterman TA, Branson BM,Steketee RW (2002). "Reducing the risk of sexual HIV transmission: quantifying the per-act risk for HIV on the basis of choice of partner, sex act, and condom use". Sex. Transm. Dis. 29 (1): 38–43. doi:10.1097/00007435-200201000-00007PMID 11773877.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评论 (26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mike 2011-11-15 01:23
    嘿嘿~
  • 小村长 2011-11-15 01:29
    這個數據并不是感染率 親...這是只是一個統計數據而已..所以并不是我們要迴避這個數據.是因為根本他代表也說明不了任何問題.反而過度去強調這個數據只能是嚴重的誤導大家.因為感染是原因并不能簡單的歸類為1069-419那麼簡單等等.
    另外先不說你是否欣賞他的直爽犀利的文字.但通篇都是建立在恐嚇的宣傳中.這對防控HIV是非常非常非常有害的.並且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增加更大的歧視.
    最重要的一點,你在強調他是想表達防艾的信息沒錯.但是也請不要忽略.我們可以做倡導.但同時要尊重當事人的權利.有的人就是不願意帶套.就是喜歡各種高風險性行為.我們是也無權干涉和譴責的.所以.他可以強調風險和作出正確的知識普及.但恐嚇,歧視,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評價別人的行為是非常有問題的.這也并不應該是防艾的策略.
  • 小村长 2011-11-15 01:42
    並且我剛又大概看了下你所說的他的案例和強調的重點和建議.已經看出非常多的問題...我明天上班后在具體說...睡了..晚安...
  • 凌绝顶 2011-11-15 02:00
    小村长: 並且我剛又大概看了下你所說的他的案例和強調的重點和建議.已經看出非常多的問題...我明天上班后在具體說...睡了..晚安...
    好的,期待你的文章。总之我从防艾的知识角度看,这篇文章没大问题。
    数据准确,案例清晰。只是用词激烈,用了些同志不喜欢的敏感词。
  • 北京小壮壮 2011-11-15 02:04
    刚才你问我,我还没仔细看,无套肛交被感染几率只有1%的意思并不是针对整体的人群的100个人无套肛交只有一个人会被感染的意思。我也确实觉得这些数据意义并不大,把建立在一定技术上整体人群的感染率拿出来是最能让大家清醒的。对于个人来讲,你去计算这个几率往往会有侥幸心理。另外,他关于潜伏期的概念理解的很不准确。应该是说被感染到并发是因人而异的。对于cd4的控制,这些基本的常识他没提,并变相地夸大了感染的后果。文章确实通篇有一些道德优越感。不过我觉得80%左右的感觉上的说法并没有特别大的问题。但如果把他当做一个技术贴就有很多问题。你在拿技术数据去支持他这个主观感受更多的文章就会有问题。
  • Damien 2011-11-15 02:43
    凌绝顶: 好的,期待你的文章。总之我从防艾的知识角度看,这篇文章没大问题。
    数据准确,案例清晰。只是用词激烈,用了些同志不喜欢的敏感词。
    数据并不准确,而是偷换概念。统计数据与感染几率,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样提出,是很有误导的。
  • tlmgt 2011-11-15 05:13
    我豆瓣友邻写的文章 = =
  • tlmgt 2011-11-15 06:32
    其实他只是言辞激烈了点····他本身也是gay·····
  • Ufer 2011-11-15 08:06
    转载改标题是否告知了豆瓣上的原作者呢?

    刚刚看完那篇日志,数据和我心中预期的差不多。
    不觉得侮辱性的字眼是必须完全禁用的,不带脏字的骂人和满口脏话的金玉良言哪个更好呢?更何况原作者并没有满口脏话。
    能把人骂醒或者至少从幻梦中暂时吵醒,已是善事一桩。
  • tedbb 2011-11-15 09:03
    数学盲,数字盲,对于概率我从小到大的概念就是你中标了就是100%,没有就是0,即使是0.01%的中标率也不能放松,也许那个0.01就是你给统计数字做的贡献
  • 星光徒步 2011-11-15 09:14
    Ufer: 转载改标题是否告知了豆瓣上的原作者呢?

    刚刚看完那篇日志,数据和我心中预期的差不多。
    不觉得侮辱性的字眼是必须完全禁用的,不带脏字的骂人和满口脏话的金
    可爱小熊。
  • 糖果屋 2011-11-15 09:15
    我一直是觉得从疾病防控角度和医学治疗角度来说……百分比的概念是不同的……疾病防控讲究的是百分比 在低于一定比例时可认为是无风险或是低风险或是可控的……而医学治疗则相反 不能因为接近100%而完全不放心 也不能因为接近于0%而放心,这也就是我经常与我一个统计学同事吵架的原因……对于同志宣传还是应该针对个体来说,高风险高危手段就是高危手段,一个空洞的数字(2% 5% 10% 50%)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感受的紧张度是不同的 ,而且这个数据也是空洞不形象的,我觉得就是高危两个字足以形容。普及知识需要的是定性 而不是定量。
  • 凌绝顶 2011-11-15 09:48
    Ufer: 转载改标题是否告知了豆瓣上的原作者呢?

    刚刚看完那篇日志,数据和我心中预期的差不多。
    不觉得侮辱性的字眼是必须完全禁用的,不带脏字的骂人和满口脏话的金
    文中有说明。
  • 凌绝顶 2011-11-15 09:56
    糖果屋: 我一直是觉得从疾病防控角度和医学治疗角度来说……百分比的概念是不同的……疾病防控讲究的是百分比 在低于一定比例时可认为是无风险或是低风险或是可控的……
    这些数据是否真实是一个问题,大家如何理解这些数据(有意义,没有意义)是另一个问题。你说的是后一个问题,这是见仁见智。
  • 凌绝顶 2011-11-15 10:11
    Damien: 数据并不准确,而是偷换概念。统计数据与感染几率,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样提出,是很有误导的。
    我不太明白,最好能够解释一下你说的偷换概念和误导是什么意思。
    我后来引用的数据,对每种行为被感染的几率做了统计,我觉得这是很清楚明白的事情。这和原作者的意思是一致的。
    当然整体人群的hiv感染率和这些是不同概念,但这是显然的,原文并不会引起这样的误解。原文也是针对具体行为,供参考的。
    或者,你是担心数据不都是100%而是1%甚至更低,所以数学不好的人或者对数学不敏感的人就降低保护意识了?不过,概率的东西,本来就是统计意义上的。即便0.1%的感染可能,说明也一定会有少部分人要100%的被感染。这个反倒是我们要告诉大家的。即,再小的感染率,也是应该做好保护措施。
  • 朱羽 2011-11-15 11:09
    亲~wiki百科的东西就跟国内的百度百科的东西是一样的,是可以由网民去编辑的。(国外的论文是无法引用wiki的数据的)
    "10000没有感染的人和感染的人无套肛交"这个数字不是确切的。
    首先,感染hiv的人,处于的阶段不同,感染能力不同。如果他用药,病毒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性交过程中,没有粘膜或皮肤的破损。也有几率不感染的……
  • 凌绝顶 2011-11-15 12:22
    朱羽: 亲~wiki百科的东西就跟国内的百度百科的东西是一样的,是可以由网民去编辑的。(国外的论文是无法引用wiki的数据的)
    "10000没有感染的人和感染的人无套肛
    我给出的维基百科的统计数据,都是有论文支持的。例如:

    ^ a b c d e f Boily MC, Baggaley RF, Wang L, Masse B, White RG, Hayes RJ, Alary M (February 2009). "Heterosexual risk of HIV-1 infection per sexual act: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9 (2): 118–129. doi:10.1016/S1473-3099(09)70021-0. PMID 19179227.

    ^ Smith DK, Grohskopf LA, Black RJ, et al. (January 2005). "Antiretroviral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after sexual, injection-drug use, or other non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IV in the United States: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MMWR Recomm Rep 54 (RR-2): 1–20. PMID 15660015. Retrieved 2009-03-31.

    ^ a b c d Jin F et al. (March 2010). "Per-contact probability of HIV transmission in homosexual men in Sydney in the era of HAART". AIDS 24 (6): 907–913. doi:10.1097/QAD.0b013e3283372d90. PMC 2852627. PMID 20139750. Retrieved 2010-04-11.

    我没有看出这个统计方法和数据有什么问题。

    你所说的感染hiv的能力和感染阶段有关,这是显然的。但并不能因此就不能做相关的统计,并否定其意义。
  • Damien 2011-11-15 12:44
    凌绝顶: 我不太明白,最好能够解释一下你说的偷换概念和误导是什么意思。
    我后来引用的数据,对每种行为被感染的几率做了统计,我觉得这是很清楚明白的事情。这和原作者
    感染率和几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从流行病学角度,谈各种行为的统计感染率,只对流行病学研究有意义,对于指导人的行为,毫无意义。

    几率是感染的可能性,这与前者没有任何关系,不分清这两个概念,结果就是误导,会令人以为如果介入某种统计感染率低的行为,风险就低,导致更多的人依靠这种猜测来决定如何保护自己。

    我在微博上举例谈过了,吸烟的人里面17%的人患肺癌,但这并不意味一个人如果吸烟,就有17%的几率患肺癌,有些人可能接近百分之九十,有些人可能不到百分之十。这篇文章中这种偷换概念,虽然不是故意的,但对于影响安全意识,危害很大。

    这个概念又非常容易被误解,包括你在上面都把这些数字称为“被感染的几率”,这不是这些统计的意义。
  • Damien 2011-11-15 12:56
    哈哈 我刚刚看到你写的前言,恰恰如我所说,整个搞拧了。吸烟人群患肺癌率是17%,正是不意味吸烟就有17%几率患肺癌。因为,一个吸烟者患肺癌的几率,受几十个因素的影响。感染HIV也一样,并不仅仅由性行为决定,还有其他很多因素。所以列举这种统计数字,而不做清晰的解释和界定,结果就是误导。
  • Damien 2011-11-15 13:11
    为了清晰起见,我再详细地谈一下吧。

    仍然以吸烟为例。吸烟人群统计肺癌患病率是17%。但一个具体的人,吸烟会不会患肺癌,至少受下列因素影响:
      家族有没有癌症历史
      从什么年龄开始吸烟
      吸烟多久
      吸什么烟
      每天吸多少
      在什么环境下吸烟(因为影响二手烟的吸入量)
      除了吸烟之外有没有其他因素(比如酗酒、空气环境等等)

    结果是,一个具体的人吸烟,并不是简单地有17%的感染几率。

    HIV也一样,影响HIV感染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携带病毒者体内的病毒载量。通常一个人自己感染后的一周左右,是体内病毒载量最高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你为他口交,感染的可能性,与他在服药后,体内病毒载量降低到不可查时与他肛交相比,可能还会更高,而这还仅是考虑一个因素。

    所以把某种行为导致感染的统计率,当作预估一个人在具体行为中的感染可能(几率),不仅没有意义,而且是误导,因为这种思维本身就有逻辑问题。
  • 东方鱼 2011-11-15 13:35
    Damien: 数据并不准确,而是偷换概念。统计数据与感染几率,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样提出,是很有误导的。
    “数据并不准确,而是偷换概念。统计数据与感染几率,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样提出,是很有误导的。”
    —— 赞同!
  • 东方鱼 2011-11-15 13:36
    原文里的“基佬”用词容易引发不良情绪。至少说明原文作者对gay sexual contacts的抵触和鄙视。
  • 漂亮的大猫 2011-11-15 14:18
    凌美人,你好有心~
  • 尉迟光源 2011-11-15 14:34
    拿数据说话,直观又明了,理性思维是必要的
    但是数据只能做参考,1%的可能性也并不是100次才会中一次,平均数据而已。
    即使0.00000000000000000001%,倡导的仍然需要注意。
    即使是101%,不警惕的人还是会去挑战。

    统计本身就挺玄妙的
  • 延彦超晨 2011-11-15 14:35
    我跟BF决定这周天都去检查,不代表我们不信任,而是为对方负责。那些词汇是有点过了,我觉得作者是有点火大。今天看手机报,说同志之间传染已经占到接近性传播的三分之一了,一说艾滋,很多同学都想到这是同志病,我真觉得百口莫辨。大家有心的话还是经常去查查,彼此信任不做安全工作那就管好自己和BF,毕竟大部分人追求的并不是三天一变的男友。
  • 小熊2011 2011-11-23 09:41
    最后的论文 太赞勒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