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还需要反歧视么?
热252已有 13889 次阅读 2013-01-26 09:38
最近和新浪视频合作,拍摄“撑同志反歧视”的视频节目。我此前在新浪微博工作过,因此这次也算是为老东家帮忙。导演美女和策划帅哥来到飞赞办公室,想听我对这个节目的意见。

新浪视频的编导,拍摄节目前在试光,直人,但在飞赞有账号,因为他要了解同志。
我给的建议是:对于“反歧视”,此前常见的形式是受访者控诉自己被歧视的血泪史,这样过于负能量了,事实上也不利于化解歧视者的误解;我建议找一些同志,让他们讲讲自己没有被歧视、而是被接纳的故事;也找一些非同志,讲讲他们对周围同志朋友的接受过程。用这些“不歧视”的故事(而不是讲述自己如何遭受歧视或如何歧视他人)去支持“反歧视”。
由于我认识的圈子人比较多,所以我负责帮忙找受访者。最后,找到的人有:女同志代表(逍),同志父母代表(飞妈妈,她的儿子是同志,现在和儿子以及儿子的男朋友一起生活),年长者代表(藕姨),直人代表(我的高中同学),男同志代表(我)。
拍片当天,导演遇到了一个大问题,每次她问受访者(无论女同,同志父母,还是直人):你受到过歧视么?你遇到的最大痛苦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总是:没有歧视啊,我很接受自己,我过得很好。
导演很无奈,只有垂头丧气的对我说:凌老大,你找的这些受访者内心太强大了!我感觉自己生活在“大同世界”里,好像根本没有歧视的存在啊。
事实真的如此么?
一想到歧视同志,很多人脑子里立刻呈现的场面是:一个反同者(例如孙海英)大放厥词,大说同志的坏话,滔滔不绝,愤愤不已。反观现实,现在“好基友”似乎已经遍布成为大众词汇,特别是年轻人中,“腐文化”非常普遍,在人人网、微博中,也很少看到谁再敢傻乎乎的公开反对同志、歧视同志。
这的确是社会的进步。大众对同志的了解越来越不再局限于“娘娘腔”“操屁眼儿”“艾滋病”,而是看到同志群体的真实的一面:他们的真实存在,他们的真实感情,他们的真实困惑。
但歧视已经不存在了么?不。我觉得对同志的存在仍然存在。试想如下几个问题:
- 当别人问你是否有异性恋人的时候,你敢出柜,告诉他们你是同志么?
- 当你被父母逼婚的时候,你敢告诉他们,你是同志么?
- 你在新浪微博大号的个人资料中,敢明确的写明你的性取向么?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对上面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有人会说,性取向是我的个人隐私,我有不说的权利。亲,每人否认你又不说的权利,这确实不犯法。问题在于:为什么大多数同志要刻意隐瞒性取向?我想,原因就是担心被歧视。如果你告诉周围人你是同志,你担心被排挤,被否定,被质疑,担心丢掉工作,担心事业停滞,担心父母伤心。总之,你担心很多。
当一个群体刻意隐瞒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担心的往往就是被歧视。
2、除了性取向,还有很多类似的歧视。
抛开性取向,想想其他形式的歧视,也存在这种类似的现象。
例如,HIV感染者。在中国,绝大多数HIV感染者不会告诉别人自己感染了HIV。究其原因,也是担心被歧视:怕被不了解HIV的朋友误解,怕失去工作,怕找不到爱人,怕各种白眼。我在飞赞上认识好几位HIV感染者,他们都没有对外公布自己的情况。当然,我再次强调,这是他们的隐私,完全没必要讲出来。但是,如果你患了感冒,如果你割了阑尾,甚至,如果你罹患癌症,你会去隐瞒么?你不会。你会和朋友亲人分享,你也会得到祝福。
例如,女性应聘者。在职场工作多年,越来越觉得女人不容易。很多公司存在这样的看法:女生不能吃苦(不像男生那样可以应付辛苦的加班和出差),女生要生孩子(这样就耽误工作了),女生喜欢请假(比如大姨妈来了)。特别是适龄妇女,很多公司的HR(也往往是女性)都会找各种理由拒绝她们。因此,女性应聘者在找工作时,要么欺瞒说自己最近不会结婚(因此也就不会生孩子),要么没有生孩子的计划(在四大中,很多女生确实没有时间生孩子)。
最后一个例子,是学历。走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的马路上,最常看到的牛皮癣广告就是“办证”了。其中,不少人伪造学历。中国是一个历来重视学历的社会,本科的瞧不起大专的,重点的瞧不起本科的,名牌的瞧不起重点的,当然,在名牌之间,也会互相瞧不起,比如,清华瞧不起北大的。在找工作甚至谈恋爱过程中,学历似乎比能力更重要(尽管他们之间有一些联系)。为什么那么多人伪造学历(想想唐骏吧),无非就是担心低学历会被歧视,会被看不起,会失去被录取的机会。
关于歧视,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对年龄的歧视,对地域的歧视,对残障人士的歧视。
3、歧视带来的问题:隐瞒,并带来其他隐患。
如前所述,歧视会带来多数人对自己特征的隐瞒,而很多问题的发生,正是由于隐瞒造成的。
我很少讨伐同志中的骗婚者,我也非常理解不出柜的朋友。因为我向来的观点是:大众不能对群体中的个人有过高的道德要求和能力要求。同志和绝大多数人一样,都有脆弱的一面:同志和多数中国人一样,热爱自己的父母,希望有个更好的收入,希望体面的工作,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因为他们有这些希望,因此他们也是“脆弱的”。的确有一些勇敢者,这些勇敢者是我们楷模,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比如那些出柜的普通人和公众人物),但我不会用过高的行为准则要求普通人。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过高的要求个人,我们其实是使错了劲儿。真正要思考的是:这些人为什么这样做?如果能够发现,背后的深层原因,那么就找到了更根本的解决方法,这才是最有效的途径。
我相信,歧视是带来同志领域很多问题的根源。因为担心被歧视,所以多数人隐瞒性取向。因为隐瞒性取向,所以造成了同妻、同夫、出柜、艾滋病等众多困扰同志自己和整个社会的很多问题。
举一个例子。昨晚,和一个直人聊天。他问我:你们同志和直人在恋爱模式上有什么不同?我说,最大的不同是,直人可以在学校、职场、日常生活中认识很多异性,并通过自然接触,了解对方,然后坦率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过程是非常自然的,循序渐进的,基于彼此了解的。但对同志而言,我们很少在日常的接触中认识“同类”,因为大家默认的性取向是异性恋,而一个男人向另一个人男人表白,或者一个女生向另一个女生表白,如果发生在公共场合,会被成为笑话(也就是歧视)而不是祝福。因此,同志的接触多是通过网络、私密聚集地(如同志公园等),他们认识的目的非常直接:谈恋爱或者性关系。这种“地下工作者”的方式与直人的恋爱方式相比,缺少恋爱之前的了解,因此分手的几率很大。而且,这种恋情往往得不到父母、朋友的祝福(因为是对他们隐瞒的),也因此更容易解体。
所以,我一直建议大家:不要在网上聊太久,见面,一起吃饭、聊天、看电影,多一些了解,不要匆忙确定恋爱关系;我也建议大家多参加线下活动,因为这是全面的了解一个人的很好的方式(一对一的见面很容易变成相亲,而多对多的活动,大家更轻松、自然、真实)。
4、解决方案:反歧视有哪些可做的?
既然如此,对“反歧视”,我们可以做哪些具体的事情呢?我觉得有两点。
第一,从国家的角度,应该制定《反歧视法》。首先禁止在工作场合禁止基于性别、年龄、性取向的歧视。如果有这样的法律并得到很好的落实,那么至少在法律角度,很多人不会担心由于性取向问题而被解雇。
第二,从我做起,减少歧视,多一份尊重。我常对周围的朋友说,如果你还歧视同志中娘的人,那你就没有权利要求大众不歧视同志(这时,他们往往会用“我有不喜欢的权利”来作为辩解);如果你还歧视女人,你就没有权利要求大众不歧视同志;如果你还歧视丑的人、老的人、HIV感染者,你也没有权利要求大众不歧视同志。
所有歧视都是相同的,没有专门针对同志的歧视。如果某一天我们发现原来自己在无形中歧视某个群体,那么,我们就应该对大众歧视同性恋多一些理解。
显然,反歧视的路,还很长。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评论 (119 个评论) 发表评论
你的角度是很新颖的,直人们也应该知道当代的中国同志有哪些诉求,比如家庭压力、就业歧视、婚姻需求、精神需求,要让直人们了解,同志只是性取向不同,其他的跟直人是一样的。
我希望能够和外甥说,舅舅是同志~~ 然后他能够象平常一样地和他的小朋友说,喜欢到舅舅家玩。在此之前,我希望自己能够回到家乡,面对每个亲戚朋友都坦然地说,我是gay,所以没象他们一样结婚,也不打算要孩子 -- 只有能做到这样,我才能真地回家照顾父母的晚年,父母的压力才能终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