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网络上,常常会做的“恶”
分享到:
5已有 713 次阅读  2016-05-20 21:28


分享 举报
与人沟通,往往是最快乐,也是最头痛的事。因为人的逻辑路径和思考方式都很大的区别。今天我就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在与某位赞友的讨论中我被贴上了圣母,双重标准,间歇性圣母(又学到了新词)的标签。在我的印象里,圣母(婊)通常是指那些在大是大非中罔顾对错、责任和法理,一味偏袒弱者的行为。对这类的人,我也深恶痛绝。我仔细又看了一遍自己的评论和日志主人的文章,松了口气------我们好像都不符合这个名称的要件。我很喜欢知乎上关于如何理解「don't judge」(不可论断)? 的讨论 获益良多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里面有一句话我觉得说得很好,“说到底,“don't judge”和价值观和宽容与否真没关系,它的出发点只是防止人们犯蠢罢了。  ”其实我们都在犯蠢,无论是知乎里举的那个“逃跑小黄”的例子,还是现实中我们听到的各种反转。一如知乎回答里说的,很多时候我们跳出来指责“并不是出于完善的调查和充实的事实基础,他们只是想证明,我站在了道德制高点。”这样的人在网络上非常非常多,或是为了发泄,或是单纯的善良或恶意,而往往这个时候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让人难以承受的。我也经常在微博上发出很多评论,看到很多评论,有些评论让人不寒而栗,有些评论让人尴尬无比。所以我习惯针对一件事情要评论之前,我会先做做简单的资料收集,尽可能有不同角度的了解后再说话。
前几日我的好朋友A找到我,他正跟我们共同的好友B合作经营,A给我看了一张B以公司名义跟第三方签订的合约草稿。看完草稿我有些生气,因为上面的乙方只有B一个人的名字,A也气愤地说要跟B绝交。我当下也说了一些指责B的话,但冷静下来后觉得以我对B的了解,他绝不是一个会背信弃义的人。我便先安抚A,让他冷静下来,抽空打电话给B,通过交谈我了解那是一份很好的合作计划,因为只是草稿所以对方只打了一个人的名字,而B由于太过忙碌忘记跟A讨论这件事。一场误会由此而解,我也很庆幸没有因为自己的冲动,毁了三个人的友谊。
世上的很多事情,错综复杂,往往我们判断错误皆是因为信息不完整,资料不充分导致。很多时候伤害了别人,尤不自知。尤其是牵涉到人情关系,很难有一个标准去判断谁对说错,又或许说很多事是没有必要由外人去判断对错的,不是吗?
言论自由是现在我们经常谈到的话题。但是言论的自由,并非伤害的自由。没有人有权利凭着言论自由的掩护,去说出伤害别人的话,尖酸刻薄在同志这个群体里,有时已经泛滥得让人厌恶,而避之不及。
关于那篇日志的讨论,已经结束。我只是很遗憾,自己分析和讨论被淹没在曲解和烦躁中。希望更多人看到这些一来二去的讨论,能够冷静思考。或许没有结果,但是只要思考,总归会有一些有益的东西产生。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评论 (3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xuancaifeng 2016-05-21 09:19
    很多时候想表达自己的观点都会经受大众的“judge”,尤其当不够中庸,太过个人色彩的时候,虽然共鸣者甚少,但是我们也要理解大多数人,毕竟从众会让他们觉得安全,算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可是我的地盘我想说:“我TMD就这样说了,你不赞同算个屁”!哈哈哈 (-^〇^-)
  • 莫小九 2016-05-21 13:25
    xuancaifeng: 很多时候想表达自己的观点都会经受大众的“judge”,尤其当不够中庸,太过个人色彩的时候,虽然共鸣者甚少,但是我们也要理解大多数人,毕竟从众会让他们觉得安
    是的~~~需要有你这份自信才能承受更多。其实这样的情况不分国界到处都是,学会思考是摆脱别人思维钳制的最好方法.
  • 荷西轩仔 2016-05-21 15:43
    吸收共同点,产生共鸣。体会不同点,学会思考。仅此而已。毒舌的人让他随便说,你不在意这些时,他们就什么也不是。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