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没回成家”的《回家计划》
分享到:
2已有 971 次阅读  2012-01-07 04:13


分享 举报

原载于《画刊-今日中国美术》个人专栏

 

2011年初春,我与基友若干去伊比利亚美术馆逛荡。狭小的楼梯扶摇直上到二楼,径直见到一副张望神情的小伙子坐在沙发上,座位旁边一幅招揽目光的易拉宝,写着:“让艺术家陪你回家!”往里看去,墙壁上贴满照片,滞留着在迥异的空间内凝结的笑脸,温馨呼之欲出,叫人欢喜。我们几个欣赏照片许久,那个小伙子便凑了过来。他介绍到,二楼展厅展示的是艺术家白双全的作品,名叫《回家计划》。他邀请了几个摄影师在美术馆守候,等待着自己被感兴趣的陌生人带回家,拍些他们家里的照片以充实美术馆日益饱满的空墙。拍照的小哥20出头,黝黑淳朴,还在北京某大学读本科,眼里透出些许青葱懵懂。正逢那天晚上有一对同志朋友组织的私人家庭聚会,我便问他是否有兴趣参与其中并拍摄照片。他满口答应道:自己一连几天都无人问津,这是个好机会。

 

虽然派对参与者几乎全都是gay,电话说明情况之后,我还是顺利的得到了聚会主人和客人们的应允。上了出租车,我发觉原本谈笑风生的那位小哥逐渐茫然呆滞,沉默不语。仔细看去,他一只手掩护住了相机盖,另一只抓住膝盖抖抖瑟瑟,似乎病痛发作。刚要问他哪里不舒服,我的电话响了,电话那头传来聚会主人的男友的声音——刚知晓要有陌生人来家拍摄的他,一边责怪男友没有及时征求自己的意见,一边大为光火道“我很介意的!”,并把这句劈头盖脸重复几遍。交涉无果,我挂了电话,开始向那位年轻的摄影师道歉。那位小哥却长长呼出一口气,爽快下了车,步履轻盈得像四月北京飞舞在空中的红色塑料兜儿。


几天前,某饭局上,一位来自西班牙的展览联系人正对着桌上火热的中文讨论一头雾水。我与她用英语交涉不久,一位先生友善地凑了过来用英文打招呼,并向我自报家门。他便是白双全。猛然间,我记起了这件事并向他提起。我们都笑了。


我笑是因为,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这样的故事发生,简直再平常不过。回溯到几千年前交通不便的农业社会,人们静默的固守在大地上的某一角落,彼此熟识信赖,没事串个门是家常便饭。而现在,坐在箭速穿梭于都市的地铁上,拥挤得好似贴面热舞的男男女女们,要喊出一句心里话,恐怕只能听见自己无尽的回响。即便生活在视同性恋无可厚非的大都市中,不管直人还是同志,那种对他人的疏远和恐惧依然深入骨髓。眼前的白双全成长于繁华如烟火的香港,想必他也体会过同样的感受,也思考过如此的问题:我们如何在现代城市的生活经验中建立人际的和睦友善?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那些摄影师,和每一个想要在镜头前敞开家门的人,也许还有很多没看到这个作品的人,都一起同他想过这个问题的答案。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评论 (1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飝飛飞飞 2012-01-07 07:19
    美术馆我去过,恰巧那天是我同院师妹在值班,要跟人回家,我还挺为小姑娘担心安全问题来着。。。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