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发声
分享到:
6已有 1014 次阅读  2017-02-20 20:39   标签color  style 


分享 举报

这是我在湛兮心理工作室(微信公众号:psy_jing)上写的一篇文章,与大家分享。我想那份对他人评价的害怕除了早年和父母的互动对我的影响外,还有自身对同志身份的一直以来的回避和压抑吧。现在只想慢慢的脱掉这层壳。尽管具体怎么做我还不清楚,但我庆幸的是发现了那个“点”,我决定去进一步探索,有时间再来写哈。

为自己发声

 

1 老好人的需要去哪儿了

我常被身边的朋友评价为老好人,善良的人,理解他人,很有同情心的人。和朋友交流时,我倾听和鼓励,很少反问和质疑;一群人争论时,我是沉默无声的、不惹事、像不在场的第三者。当我想说“不”的时候,我却说的“是”、“好”、“可以”、“还不错”、“也行”。

因为害怕声音影响他人,我的手机永远是静音;因为害怕被他人的评价,我的社交空间几乎是空白。

我清晰的记得,当发出第一条微博时,我是颤抖的打下每一个字,怀着极大的期待和恐惧等待着他人的评价——不,应该说是“审判”。那时候,我似乎意识到那个老好人背后,暗藏着一个对自我想法和需要极大压抑、不敢表达的自我。我是害怕他人的评价,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到底害怕的是什么,为什么那么害怕?

 

2 为什害怕提出需要

L是我读心理学硕士期间认识的好友,16年年初她在感情和工作中出现一些不顺。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她常给我电话,期间,我碰到不少困难也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她,现在想来,多亏彼此的不顺,正是在应对这些不顺的过程中和L的深入交流,我才开始遇见那个未知的自己。

“为什么?为什么拖延?当你抗拒对方的要求时,你就只会用这种无声的拒绝原地不动?为什么拖延?即便有做的愿想,没他人的再次敦促,你就无法前进?”在那个7月北京的咖啡厅里L不断地问我,“你的感受,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那一个下午,L耐心地倾听与提问再一次将我带向遥远的过去。我从过往的经历中寻觅着“原始体验”的蛛丝马迹,她问我:“你最初的那种感受到底来自哪里?那最初的被需要的他人又是谁?”我隐隐约约地找到了答案。

我不断的追溯一些早年的记忆,与父母互动的一些久远零星的画面再一次浮现在脑海,凸显在我面前的是一副母亲因为和父亲争吵而而陷入焦虑与悲伤、没来得及照料我(要吃饭了),我却在考虑/安慰她的画面(该记忆的细节就不具体展开了)。作为一种健全积极的母婴互动模式,或许是母亲能够较好地处理自己的感受,同时(这样也才能)非常敏锐地察觉到婴儿的感受,而非反过来孩子先考虑母亲的感受(对这一观点的详细阐述可以参阅武志红的“巨婴国”,以及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而,如果是后一种模式的话,连自己的感受还不能照顾的孩子,从小就习得要先考虑母亲/他人的感受,而在其后的生活中沿袭这一模式,就容易发展成为,只知道付出(潜意识其实是不情愿的),不索取,人际交往中缺乏力量感,没有欲求,难以发出自己声音的沉默的老好人;尤其在面对强势的人(深度的自我觉察不在此文中展开了,涉及早期记忆中的多个人物的复杂关系)。走出咖啡厅那一刻,我大脑是僵持的,但,我想,那个困顿的自我在迷局中似乎找到了一个方向。

 

3 改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那种感受是如此的真实,母亲的悲伤和无助,年幼的我又从哪里去获取力量呢?我将类似的感受进一步带到了后来的生活中。我害怕提出要求,害怕提出要求后给他人造成麻烦,害怕我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会被他人拒绝。

我那最初的感受似乎被禁锢在“母亲的”认同中——我需要“母亲的帮助/批准”我才可以追求自己的需要。然而,当我不再是那个婴幼儿,作为一个有独立行动能力的成人时,母亲的那份无助,是否就等同于我的无力呢?难道,我永远被那个年幼时内在的自我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困顿而止步不前?

在意识到需要与被需要的矛盾后,我开始尝试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在一些小的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前,回舅舅家过年,亲戚朋友有人问我有什么打算,找没找对象,若我妈在场的话,她总会抢先一步替我回答或其后做一些她的补充,她像是我发声的代言人,而我的回答总是谨小慎微,最后当出发自己声音时,已微弱得语焉不详了。

这一次,我年前专门参加了一个探讨如何面对春节回家困扰的微课,这堂课里我学会了不少实用应对的策略,比如,以平等成人的而非小孩的姿态参与到父母的交流中,学会一致性策略以坦诚面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采用觉察-倾听-提问-反馈的方式进行沟通(湛兮心理工作室, psy_jing)等。

我发现,我提前以镇定、平等的,而非畏缩语气告诉她,请她在我表达的时候,无须帮我回答时,母亲起初有一些不悦和尴尬,似乎觉得我指责她说多了。不过,我继续坚定的强调,不在乎她能帮我回答得多好,况且有些想法我自己都不清楚,而在于我想自己去探索,自己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发现,随后在亲戚家的几天里,饭桌上我也能镇定地说一些比较长的、清晰的个人观点,而母亲也尊重我的提议只是在旁边听,或说她所想。

这样的一个小步子,让我忽然意识到,她的某些行为也仅仅是一种和我互动的习惯,我不说,她就沿袭着之前的习惯替我发声,当我清晰的说出自己的需要时,她还是能很好的觉察并尊重我的选择。这一刻,我想到,读高中时在同桌好友的笔记本里发现的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话:“你都不出声,谁知道你的需要?”原来,我一旦清晰的提出需要,父母还是能很好的沟通的。我都不提出的自己的需要,别人怎么就知道我的需要呢?

后来,我将自己的声音又进一步扩展到其他熟人中。这次开学来学校的路上,开车的师傅(已经接送过我几次了)在我不知情的情况(来接我前)就顺便搭载了一位客人,却还问我要一样的价钱。若是以前,我基本就乖乖的按原价给对方,虽说心里有一些不爽,但我内心的语言一定是:如果跟他讲价,会不会让对方很尴尬,或者很生气的认为我怎么要求这么多,再说讲也只能讲那十几元的价格,人家开车也不容易,没有必要跟他争执吧……可是,我这不又是在为他人考虑吗?那我的需要又在哪里呢?那我不又是在受那些过去的不合理信念的操纵吗?

所以,我鼓足勇气,在下车的时候,少给对方20元了,同时对师傅说:“我觉得这个价钱我还是给多了,您的价格贵了一些,因为您最初没有跟我说车里头还有一位乘客。请您下次,有类似的情况提前跟我说一声,我自己也会问一下。再见!

说这段话的时候,内心还是很怵的,我害怕他生气,然而,我看到的是对方有点尴尬——说明对方对这件事是有点有心虚的。我只是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我想,今后,还会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情况,我挑战的不是那个他人,而是,过去的那个自己。我想,在需要与被需要间,我可以尝试以一种新的方式去体验,以一种成熟独立的方式去思考、去行动。很开心,在人生最重要的30岁,谢谢L一年来的陪伴,让我逐渐逐渐意识到那个“点”,那个“情结”,当我的需要被看见,被表达的时候,我就是那个我,我想,我的需要就是做我自己!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评论 (7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lyz514529021 2017-02-20 20:52
    虽然经历不尽相同,很能体会这种蜕变的感觉
  • 小进 2017-02-20 23:04
    看见是改变的开始,虽然过程可能会很缓慢,但是你要给自己信心和耐心,加油!
  • 刘怡 2017-02-20 23:28
    很有同感,不过我离你达到的那步就差好远
  • galeilx 2017-02-20 23:49
    lyz514529021: 虽然经历不尽相同,很能体会这种蜕变的感觉
    在一步步反省的过程,才看见自己过往经历之间的联系。看到它的时候,欣喜。改变还有很长一段路。
  • galeilx 2017-02-20 23:51
    小进: 看见是改变的开始,虽然过程可能会很缓慢,但是你要给自己信心和耐心,加油!
    是的,看见是第一步,走几步退一步都好,往前走。
  • galeilx 2017-02-20 23:52
    刘怡: 很有同感,不过我离你达到的那步就差好远
    那就从一些小的不舒服地方开始吧
  • 浅川川 2017-02-21 14:54
    我怎么看到了这么熟悉的代码……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