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_主流_同类
分享到:
2已有 576 次阅读  2012-05-10 17:53


分享 举报

 

 

北京,2012-5-10(四)

 

刚看到一个朋友写到普通话考试让他一个南方人感到很苦恼。

 

恰巧前不久我一个人在家独饮的时候,也想过这个问题。

 

普通话是中国官方的统一语言,算是一个标准、一种正统、一个主流。如此的身份不仅让我联想到了性向的主流或者多数人群的类似身份。

 

很有趣是,作为一个性向上的少数或者非主流,我本人却是普通话的自然使用者。因为我是北京人,而普通话是在北京音基础上建立的。虽然普通话不同于北京话,但对北京人而言,很容易掌握。于是乎,我的身份一下成为了一个少数(=非主流=同志)+多数(=主流=普通话的自然使用者)的综合体。由此可见,每个的身份都不止一个,按不同的划分标准,每人都有可能成为主流(多数)或者非主流(少数)。

 

看到那个为普通话考试苦恼的朋友,我自己突然感到自己很幸运,因为我不存在如此的麻烦或者问题。这个不禁让我联想到了同志对婚姻的诉求。婚姻,对异性恋而言,好比普通话对北京人一样,理所以当且轻车熟路,不需要想为什么,就能轻松的得到,而且得到的心安理得。当自己心安理得时,想想,别人其实也只是想拥有一个同样的心安理得而已。

 

母语不是普通话的人,为什么非要学习且说普通话呢?因为,普通话是标准、是正统。而这个标准和正统,是人为制定的。假若,把当初把普通话定位成闽南话,客家话,我想说那个方言的人就开心了。但假如真的去改变,相应的问题和困难也就伴随出现了。所以与其改变,不如多元并存。需要的使用的时候可以说,不需要使用的,就不说。这样,对谁都容易。由此联想到性向上,也一样。性向相对方言而言,要简单的多。这世上无非是男人和女人。于是,性向无非4种排列组合:选男男、选女女、选男女、不选男也不选女。四种选择的并存,其实并不难。如果都能得到认同和接受,那么对所有人而言,就轻松的多了。于是乎,我们提倡的是多元,反对的是霸权和特权下的单一存在权。

 

说道乡音或者方言,有句话——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为何?因为乡音代表着彼此的同源!代表着彼此身份的相同,进而激发了彼此的认同和亲切!这个其实,就是同类的原理。所以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群体划分的标准也是千般万化的。于是,人和人的亲疏远近,也随着不同的归类而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同类间的亲密程度,要大于异类。(当然了,不排斥极端个例的存在。)异类间,因为差异,容易导致误解、不解,并因此形成偏见和歧视。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评论 (1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akai 2012-05-20 18:41
    方言和外语可以由机器(翻译机)解决的,问题只是金钱和投入;
    性倾向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用机器解决哦,不过是催眠和洗脑机器,因为恐同的人自己带一个就可以了。
    这样想,恐怕恐同的人会建议少数人群带一个机器。我这种思路是在逃避问题还是解决问题?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