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同志问题指南
分享到:
111已有 4128 次阅读  2013-08-23 12:52


分享 举报

2013年新生同志问题指南(约一万二千字[赞]):NO.1 我们怎么了、NO.2.我们怎么活、NO.3 我们的恋爱、NO.4 我们的性生活、NO.5 谁在歧视谁、NO.6 参与公益是一种美德!希望能给看过的新生、朋友们有所帮助!

--------------------------------------------------------------------------------------------------------------------------------------------------------------------------

前言:


当我受领爬爬让我写一份新人指导的帖子的任务时,我未曾想过最后出来的竟是这么一份洋洋洒洒的“鸿篇大论”,也未曾想过写着写着就从原初提纲的轻松跳脱变得越来越严肃和沉重,这又是必要的。虽然我和暖阳都不敢说自己在以下所论问题上已然见解成熟,但就是观点再幼稚肤浅,也多少反映了我们这数年来通过亲历或旁观获取的心得,如果说我们都仍在路上,那么至少我们已经多走了一些,也诚如我在文中所述,个人的经验都是独有的,只有借鉴的价值,而不能成为任何人的行为标准,我们很惧怕制定标准,也不喜欢直愣愣的说你该如何如何,我们将可以如何行动的选择权交给你,告诉你行动可能的风险和利弊,由你去判断。当然,对已经确定的事实我们也不会显得态度暧昧模棱两可,比如性方式和性安全。如果说你有耐心看完并有所思,对我们而言就已经是一大幸事,但我们更希望有所争论,并通过争论将一些问题更加细化和深入下去(我强烈建议大家闲着无聊的时候多去翻翻酷儿访谈里面许多人的经历都是你未来道路上最宝贵的经验借鉴) 。事实上,文中的许多问题在论坛历年的帖子里都争论过,我们也是通过那许许多多的争论不断的修正我们的观点,不断的学习进步的,对于新人,我们不希望你一来就能通篇接受文中所述,甚至我们都不奢望你能全部消化它,但是如果可能,我们希望你将这一篇文字收藏起来,等到你经历了一些事情,谈了几次恋爱,受了几次挫折,再回头来看,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当然,遗憾一定是有的,囿于篇幅,囿于时间,也囿于一时所思不能尽其所有,我总是觉得很多问题还有待交流,无奈只能如此,幸版里还有提问的板块,也希望大家不吝言语尽情发问,我们一定尽己所能。前路漫漫,你将遇到什么样的风景很有可能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祝愿大家都能在胜景中度过最美好的年华。

——kiokio
NO.1 我们怎么了

同性性行为不是人类专利,这种现象存在于多种生物群体。相关数据表明,同性恋群体在人群中的比例为3-5%,中国以4000-5000万荣登榜首。与此相应,还存在异性恋、双性恋、无性恋群体,这里所谓的“恋”是一种语义模糊又很有包容含义的语词,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冲动和精神层面的爱慕心理。而据目前的科学研究表明,这种“恋向”偏好是先天形成的,无法通过心理或生物学上的治疗予以改变,因此,就如同世界上有些人是黄皮肤有些人是白皮肤一样,这是个与生俱来的事实,作为黄皮肤的你可能觉得身处一个多数人为白皮肤的社会而厌恶和排斥自己,甚至通过漂白来改变自己皮肤的颜色,但这都无法改变你与生俱来的基因。我们的建议是,你为何不尝试接纳自己“恋向”为同性的事实(这一事实本身并没有任何道德上的不正当),就像接受你的肤色一样。

并且,同性、异性的“性”的定义本身也是模糊和充满争议的,其中混杂了社会学意义和生物学意义的各种模糊地带。比如生物学上也存在无性人(天生无生殖器)、变性人(包括完全变性和半变性的“人妖”等)、双性人(同时拥有男女两套生殖器)。社会学意义上存在性别角色错位或者互换,即男人喜欢以传统意义上的女性角色定位自己,而女人以传统意义上的男人角色定位自己。我们并不否认在“男性”和“女性”的定义和区分上存在某些本质的和核心的内涵,但我们并不认为在二者间的跨越或错位具有任何道德上的罪恶(比如现实中存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分别变性后爱上对方的例子),所谓的传统定位也因为时代和地域的分别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簪花曾经是宋代男士的风尚,美国开始接受女性穿裤子也是二战之后的事情。我们(包括所有性向的人)中的任何一个(包括各种性别)都只符合传统意义上男性标准的某一些,同时也会符合传统意义上女性标准的某一些。这些捉摸不定又变化无常的文化意义上的“性别准则”不应成为束缚我们行为的标尺,尤其是在不涉及当代关于“善”、“恶”的普适认知标准之时。对此,我们认为在当代关于“恋向”和“性向”的定义和判定中,我们应当是概念的塑造者,而不是概念的顺从者。

总而言之,从相对的角度而言,我们确实和“异性恋”不同,但并不意味我们不正常,更不意味着我们需要背负心理负担和任何意义上的罪恶感。在生与死、爱与被爱、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上,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应当是平等的,如果现实中存有不平等,那并不是我们的错。


NO.2.我们怎么活

让我们试想一种情况,在世界上存在一个小岛,上面的人都以爬行的方式生活,有一天你不小心掉到这个岛上,也被强迫爬行生活,你是否能活?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也就是说,无论你是否认同自己的“恋向”和“性向”,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会影响你的生存。现在继续假设,如果你不愿意爬行生活就要被处死,你应该怎么选择?

尽管我们看到国际社会对不同性向的人的态度越来越宽容,但仍有不少国家将其视为严重的犯罪,在伊朗等伊斯兰教国家甚至会被处死,即便是在现代民主国家的俄罗斯也刚刚通过禁止同性恋的相关法案。与此同时,欧美等部分西方国家正经历着如火如荼的性少数人群平权运动,这些运动的直观成果是——同性婚姻合法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些国家你的性向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和尊重(正如有些人讨厌胖有些人讨厌瘦,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主观喜好,我们不企及所有人都认可我们与生俱来的某种特征),但起码你在这些地方有了法律上的权利保障。

如果将刚才未完成的问题继续,那么你这时候可以至少有两种活法——选择爬行或者逃到能够站立的地方,前者多表现为隐瞒自己的性倾向甚至选择与异性结婚,后者则希望通过移民到同性恋权利保障较好的国家生活。但我们要指出:尽管爬行未尝不是一种生存方式,但如果是以损害他人为前提的,那么你或许要面临他人的反报复,事实上,随着同性恋群体的日益公开化,“同妻”(指男同性恋者的妻子,相应的还有“同夫”,即女同性恋者的丈夫)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现在同妻的维权组织蓬勃兴起,如果你不将这一层考虑进去,那么或许你的爬行生活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还不论你的行为在道德上是否正当)。而移民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我们认为这只适合自我性倾向认同较好的人,也就是说只有你发自内心的认同你是一个站立的人,你到了一个能够站立的国家才能够站立得比较好,比如你能够毫无畏惧的面对周遭人们对你的讨厌或者鄙夷(事实上,越是同性恋权益发展得好的国家,往往也意味着反同势力很强大以至于需要动用国家力量对性少数人群进行保护)。如果你只是希望通过远离国内的亲朋好友的注视而在性与爱上无所顾忌的话,那么你也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爬行而已。

对于大多数不能逃离的人来说,我们怎么活?相比于西方或者伊斯兰教国家,我们生活在足下的这块土地之上已经足够幸运,起码你不会因为不愿意爬行而遭遇生存问题,你不会被极端恐同分子杀死也不会被国家的刑罚处死(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中国已经不存在针对同性恋的法律制裁,也鲜有特意针对同性恋群体的伤害事件),因为当今世界极端反同的思潮根源仍大都是宗教性的,而中国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宗教国家,我们所面临的最大压力至多是文化传统——包括传宗接代和“伪中庸”的生存之道,传宗接代的思想使你必须要在父母和另一个异性的幸福上做出选择,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伦理学命题,也是当前很多同志面临的最大压力,但如果仅仅只是传宗接代,我们认为仍不是一个难题,现代医学使我们通过其他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减少对他人的损害。而最困难的则是所谓的“伪中庸”的生活传统,之所以说“伪”,是因为真正的中庸之道要求我们“中不偏,庸不易”,不能随便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可悲的是,“中庸”现在却往往被曲解为不能与众不同,除了家庭成员不允许你与众不同外,这个问题的难度还在于这种观念往往是内生的,是一种自我恐惧心理。自己与自己的战斗是最难的,我们只能建议适度调试自己对自己的定位,因为我们在现实中经常看到的情况是:一个同志因为惧怕别人议论而拼命隐瞒自己性取向。但事实上,周围的人要么根本就不care这件事,要么早就看出了端倪只等着这个人自己承认。正如香港同志公益人士Ken仔说的,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别人不接受你,而是你自己不能接受自己。

不过,我们并不建议你盲目出柜,认同和接受自己的某个特征并不等同于要把这个特征公之于众。事实上,除了性取向,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诸多的秘密和特征,你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公之于众或者告诉哪些人,衡量的标准在于:这个特征的暴露是否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就现有的出柜经验来看,越是向与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出柜越是安全的,向家人出柜则风险系数较高。而且基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面临人群的成分不同,他人的出柜经验并没有办法完全照搬,只能部分借鉴,如果你选择出柜,请一定要做足功课,衡量各种可能存在的危险,多像前辈求教,并且确保自己在人格和经济上已经独立了——万一你父母断了你的生活费,你得想好怎么解决。当然,出柜也并非没有好处,从个人的角度而言,你可以在你在乎的人面前站立起来,与你最亲近的人分享你的秘密,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从群体的角度而言,可以促使群体外的人对我们的即有偏见发生改变,让同志议题更加公开化。

再具体一些,我们如何打发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建议首先是找到同志群体组织,无论你是否喜欢社交,有几个能够交心的同志朋友多少是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所助益的。随着网络社群的发达,国内也有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同志社区,比如MOTSS、淡蓝、飞赞、左右电台等等,上面有各种各样关于情感、性爱、同志权益等方面的知识,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线下活动,你应该试着去了解和融入。一种普遍存在于刚刚接触这个群体的不良心态是:觉得同志圈很乱很脏,我应该避而远之,觉得自己从来不接触同性恋群体就很“干净”很“靠谱”。但事实上,正如前面所言,“性向”和“恋向”只是一个人的诸多特征中的一个,这个特征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脏”还是“干净”,正如异性恋也有流氓、艾滋病传播者和性滥交者(当然滥交也并不意味着有道德问题,我们将在后面阐明)一样,同性恋群体也有阳光、积极、奋发的人群,我们并不能把自己对同性恋的自我不认同推之到整个群体,更不能因为别人的性向去判定别人的人格,否则你要别人如何判定你?

我们看到很多成功、开朗又爱情美满的人,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他们身上总有一些共同的特质,那就是懂得悦纳自己,有志趣相投的朋友,不因自己“与众不同”而自怨自艾。


NO.3 我们的恋爱

首先,请你把之前听过、看过所谓“同志恋爱一定如何如何”之类刻板、世故的说法抛到一边去,我们并不认为在恋爱这件事上,同性恋和异性恋有多大的分别,在最核心和本质的地方二者大都是一样的。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对于深柜的同性恋人来说尤其明显,那就是异性恋的恋爱关系大都是一种强关系,而同性恋的恋爱关系往往是一种弱关系。这里的强弱并不是指感情深浅,而是维系这种关系的外在力量的强弱,一般来说异性恋一旦确定恋爱关系就会公之于众从而受到双方交际圈乃至双方家庭的束缚(如果领证结婚还要受到法律的约束),这种束缚有好有坏,但显而易见的是,当这段关系出现问题时,双方往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对方,还要考虑到知晓这段关系的所有人,并且这些人也会参与其中,对关系的延续与否产生合力。但同性恋的恋爱关系,通常是隐秘的,当有问题出现时,顾虑很少,也没有人帮助化解,就很容易破裂。所以我们在上面建议无论你是否喜欢社交,都应该有几个同样性倾向的朋友,当双方有了共同的朋友圈的时候,会对恋爱关系的维系很有帮助。

至于如何寻找恋爱对象,有两种途径——线上和线下,从效率的角度而言,我们的建议是线下。当然从每个人的性格来说,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和能接受的方式,但即便就是线上寻找,总归也是要落实到线下的,除非你和他都真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网恋嗜好者。这里有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索要照片或者视频的事情,很多人喜欢抱怨说,为什么一来就要照片,或者有些人偏执的认为:你要照片说明你肤浅,你不懂看别人的内在。林林总总的理由吧,但我们考虑一下,你就真的完全可以不注重外形而与一个人恋爱吗?即便你真的不注重,那么要求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要抛弃外形的因素是否合理?我们认为,爱一个人总是那个人有你认为的可爱之处,其中包括了外形、性格、人生观、价值观、才华、财富等等,这是一个综合的考量,而先考察外貌的一个有力理由在于:这是最容易考察的。你永远无法指望在网上聊上十天半个月就能考察出一个人的性格,网络这道天然屏障既给了你伪饰的空间,同样也给了别人伪饰的空间,只要你试图通过网络来交友,那么就不能因别人考察你的外貌而还以批判和鄙视。

有些人会说,也不是我不愿意给别人看照片,可是我长相没有优势,或者我不上相怎么办?这就是我们主张通过线下活动寻找恋爱对象的理由之一,只有通过现实中的交流与接触,更为真实的你和他才能直观和丰富的展示出来,其中也包括了你的才华和品行。当然,我们主张线下并不意味着线下对你就是最合适的,很多人到了线下活动中因为性格或者其他原因不愿与人交流,也无法让别人认识你,所以在交友这件事上,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而没有适合所有人的方法。但要想得到爱情,就一定要主动、乐观和自信,失败了也不要自怨自艾,每个人都经历过失败,哪怕外形再好、性格再好的优质男,也会被别人拒绝,因为恋爱对象也只有适合自己的而没有适合所有人的,这就意味着恋爱对象的好坏因人而异,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和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既有利于你找到另一半,也有利于恋爱之后长久相处。

总而言之,如果遇到了就好好珍惜,如果没有遇到就过好自己,在这个群体中最可怕的往往不是单身这件事,而是看到别人恋爱了而自己没有恋爱而产生的自卑和焦虑心理,你要记住,不会有太多人喜欢因为自卑或者焦虑而变得似是而非的你。

如果你找到了适合的恋爱对象,接下去要考虑的就是将来怎么办,很多人喜欢说一辈子如何如何,更多的人则不愿意去面对这个话题,而对未来的态度的差异也往往是同性恋人群分手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出柜、形婚、与异性结婚等等选择上的分歧是很多恋爱数年的情侣分手的核心原因。如果你的答案在恋爱前就已经很明确了那是最好,如果你不确定怎么办?第一个建议是不要采取鸵鸟政策,认为我不去想就没事,这不是成年人该有的处事态度。并且,这些问题的解决,或者说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与手段即便很多,也都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去经营和准备的,你越早考虑对自己和对方都越好,千万不要等到避无可避时再去考虑。第二个建议是不要持悲观消极的态度,认为这个问题一定是无解的,得过且过。我们主张不管多艰难,都一定要与对方商量,一起想办法,无论是采取何种解决手段,都要让对方看到你的努力,努力未必就有结果,但不努力就什么都没有。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面对分手。随着你在这里的时间慢慢增长,你或许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恋人的排列组合,例如a和b恋爱过,a和c恋爱过,c和b又恋爱过之类,首先要说的是,这种排列组合的存在并不能立刻与滥情划上等号,只能说我们的交际圈严重重叠(想想同性恋的比例就知道),一般来说,恋人大都是由周围认识的人发展来的,而交际圈里来来回回的人就这些,你认识的也是我们认识的,就是更换交际圈也一样,在一定范围内的群体之间,难免都会存在这种事情,异性恋的社交圈中也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排列组合,你一定要懂得适应。另一个问题就是,在一个狭小的交际圈中,如何面对前任或者前前任?对此,我们主张顺其自然,能做朋友就做,不能做也不必勉强,切记不要在公众场合相互揭短骂架,因为你可能伤害的并不是一个人,更有可能的是你伤害的是自己,两个人的事情两个人私下处理,在这种熟人社会中,一点点事情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放大扩散,世界上永远不缺看客。同时,我们不建议在一段感情结束之后,立马就开始下一段,刚刚失恋情绪总是不稳定的,如果你通过新感情去治疗失恋的创伤,结果只会得不偿失。此外,要避免因爱受伤而心灰意冷的心理,你可以伤心可以愤怒甚至可以痛哭,但千万不要把“不会再爱了”和“我要退圈”变成口头禅,是的,这些话只可能最终变成笑话或者口头禅,时间和现实会对这些话狠狠的甩去响亮的耳光。如果你觉得失恋的情绪太重太难走出来,我们反而建议你更加积极的融入圈子的活动中,你一定要记住,哪怕你再难过,这里也有人会给你最温暖的安慰。分手对于同性恋或者异性恋都可能是再所难免的,纵使这世上也不乏一个恋爱谈到老的情形,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恋爱的技能(没错,这是一种技能)和对爱情的认知都是慢慢形成的,积极地看待,失败的恋情也可以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经验。

在这里我们还要打个“假”,关于你以前可能在网上看过“掰弯直人(异性恋,英文straight的直译,同性恋被称作bent)”的种种传说。目前没有任何一个“改变性倾向”案例是经得起科学和事实检验的,别说是你对直人的“爱”改变不了什么,纵使是电击疗法、宗教祝祷也未有见将人的性取向能掰来掰去的。因为性倾向比例的关系,我们平常遇到最多的人还是异性恋,朝夕相处生出好感总是难免,但恋爱应该是双向的、两情相悦的。有些人会抱怨,自己总是喜欢上直人,那么你应该试着多与同志圈接触,认识些真正可能会爱上你的人。还有些人会说自己只对直人感兴趣,这恐怕只能归于这些人对自己性倾向的不认同,对同志有种种的刻板印象。如果一不小心喜欢上了身边的人,而又不确定对方的性倾向怎么办?尽管我们说同性恋者对同类有天然的识别能力,即所谓“gaydar”(有研究指出,是缘于男同性恋较好的图像识别能力,不过有待进一步证实),但也流传着这么一段话:人生三大错觉,电话响了,有人敲门,他(她)喜欢我。陷入这种情感的人,只会在自我暗示之下觉得对方也喜欢自己,也是同志。确定一个人的性倾向,目前只能通过他(她)自己本人的判断和认知,而不是你的主观臆想,至于坊间流传的种种辨别方法,基本上是无稽之谈(食指和无名指的长度关系可以反应人类胎儿期间的激素水平,但与性倾向的联系目前还有待证实)。我们建议,如果你不能确定对方是否也是同志,最好还是停止这样的感情,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并且确保对方知道了你的性倾向之后不会给你带来伤害,那么你也可以直接向对方表白,明确地告诉对方。

最后关于恋爱要说明的是“角色问题”。异性恋中有“男人就该如何如何”、“女人就该如何如何”的标准,同性恋里也有所谓“攻、受、T、P”之类的角色划分。分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将物质分为有机物、无机物,或者将民族、人种进行划分。然而正如我们在前文中所阐述的那样,社会观念中的划分,往往是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的,古代“男主外、女主内”的标准现在也正在被瓦解,同志社群又何必将自己的角色划分问题固化,甚至向传统异性恋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模式去靠近。我们的宣传海报中有一张的标语是“平等的才是爱”,这并不仅仅是指不同的性倾向理应平等,也是指恋爱中的双方要有平等的关系,这包括心理上的平等及经济上的对等。另外有些人主张同性恋就应该没有角色划分,这样才是“正统的”同性恋,在这里我们必须摒弃这种关于“正统”的观念,恋爱中是否进行划分、如何定性自己的角色这些都是个人的自由,至于宣称所有同志都是0.5或者H(指两种角色皆可)则是有些强人所难。因此,我们也不会给出划分的对错以及各种角色如何判定的标准,划分与否并没有高下之分。


NO.5 我们的性生活

如果说在恋爱方面,同性恋与异性恋是大同小异的话,那么在性爱方面,两者则是大相径庭,这是生理特点所决定的。在这里我们会在技术方面作简要指导,更细节的东西恐怕就要求诸名师了(当然不是已故去的中崎航老师,成人影片绝不是性爱的教学指南)。

首先是男同。男同的属性除了同性恋之外还有重要的一条——男性。由于进化的结果,雄性哺乳动物比雌性在性方面更加活跃,因为雌性要花更多的时间生养后代,而雄性则是通过尽可能多的交配来传递自己的基因。“男性是性动物”这样的说法自然也是顺理成章,从统计上来说,男性往往注重性大于爱,而女性则相反。因此,男同社群中平均的性伴数高于其他社群也是显而易见的。男同的性行为方式最常见的是肛交(异性恋及其他群体中也有),即肛交指人类性行为中以勃起的阴茎插入性伴侣的肛门的交合,这也产生了男同中最常见的角色划分:攻和受,或者1和0。直肠并不像阴道那样柔韧,很容易在肛交中发生破损,因此感染艾滋病等其他疾病的风险也较高,所以除了要戴安全套以及性交动作不要过于剧烈之外,足够的润滑和事先的准备也是必要的。虽然直肠不是天生的性爱器官,然而肛门附近神经丰富,同时肛交时会刺激到男性独有的前列腺器官引起前列腺快感(因人而异),因此被插入方也能体验到乐趣。另外因为直肠中通常会有秽物遗留,肛交前应排便,并且适当地进行清洗,可以直接用手指醮温清水清洗肛门内部几厘米,或者使用医用灌肠器清洗(频率不宜频繁,水量不宜过多)。肛交的体位有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姿势。受上位对大多数人而言会较易插入,被插入方可以获得主动控制,但动作不宜过于剧烈和突然,否则很可能会弄伤对方的阴茎。

而女同,虽然身为女性,性活跃不及男性,但也不代表女女之间就不需要性行为。最常见的女女性行为方式是指交,即用手指刺激女性生殖器(外部的阴蒂及阴道内部)。从人类胚胎发育来看,女性的阴蒂和男性的阴茎是由类似的部位发育而成,而女性的斯基恩氏腺(位于女性尿道附近,受刺激会发生“潮吹”,但不是所有女性都敏感)与男性的前列腺也是同源的,都是人体的性感带。虽然阴道会更柔韧,但依然是较脆弱的部位,很容易受到感染而引发疾病。因此,指交前,应该清洗手指,剪除指甲的多余部分,以免有秽物残留,手指上亦不宜有刺激性液体,动作也不能过于粗暴。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专供女性指交使用的指交套,大小更适合手指,有需要的女同可以上网购买或者向当地的拉拉组织询问。

除了以上所举的最常见的两种插入式性行为,同性性行为还有很多种非插入的方式,如互相摩擦生殖器,男性间称为“斗剑”、“磨豆腐”,女性间称为“交慰”、“磨镜”。此外,还有股间交(即阴茎插入两腿之间,也属于非插入式性行为的一种)、相互手淫、相互口交(又称“69”)等等,使用器具(如假阴茎、按摩棒、跳蛋、飞机杯等)也可以获得不一样的乐趣。这些都是较“大众”的性行为方式,较“小众”的性行为方式还包括SM(即虐恋,通过施虐、受虐获得快感)、多人性交(又称“多P”)、角色拌演(如拌演警匪、师生、医患等)、电话做爱等。其实这些都不并仅仅存在于同性之间,其他群体中也有,是人类性行为的多元形态。性是人类获得快感的一种方式,想要拥有更愉悦的性,器官、身材等并不是决定因素,而需要学习和探索,好的性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塞运动,而是前戏、环境、辅助物(如润滑剂)、心态等多方面的配合。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在前面的讲述中,我们并没有把感情作为性愉悦必备条件。性、爱是否能分离,一直是个争议不断的问题,我们认为,如何看待性与爱的关系是个人的选择,人对自己的身体有支配权,对于他人如何选择我们没有资格去批评和鄙夷。但是不论我们再怎么强调性权利的自由、以及男性性活跃的本能,都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意放纵而不考虑后果,作为一个成年人,你要对你的行为负责。在同志群体以及其他群体中都存在性开放式关系,即恋爱的双方不对对方进行性约束或者管制,但这是在双方都知晓且同意的情况下。在自己的爱人不知道不同意的情况下,与第三者发生性关系对自己的爱人是一种伤害,并可能导致感情破裂。胁迫、诱骗他人与自己发生性关系,则将要负法律责任。而准备与他人发生一夜情(又称419,即英文for one night的谐音)的人,也请考虑相关的风险:可能会被他人诈骗(利用同性恋群体的隐秘性,针对同志的诈骗日渐变多);可能会感染艾滋病以及其他疾病;如果你自己心里还没有对性爱分离有一个豁然的态度,一夜情也会给你带来心理负担。我国对同性性行为并没有法律管制(但对3人及以上的性行为会判以“聚众淫乱罪”,该罪在欧美一些国家是不存在的),在拥有性自由的同时,也希望能慎重思考如何使用这样的自由。

除了性道德之外,性安全也是一个问题。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疾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皮肤粘膜破损或炎症溃疡的渗出液里都含有大量HIV,具有很强的传染性。HIV面前,没有高危人群,只有高危性行为,注重性安全是防止感染的重要手段。如果你不能确定对方是否感染了HIV,那么都请将对方视作可能的HIV携带者,并在性行为中注意防护:戴安全套前务必将前面的储精囊挤扁,以免留有气泡被挤压破裂,或者选用没有储精囊且加厚的男同专用安全套;肛交时自始自终都要戴安全套(戴一个就行,两个会因为乳胶摩擦而破损);中途如果发现安全套破损或脱落,需要及时更换;使用水性润滑剂(如KY),而不是油性润滑剂(如凡士林),否则会使安全套破损;请勿体内射精,包括直肠中及口腔中,如果不慎射在了口腔里,请直接吞咽(口腔里可能会有破损,而胃液足够杀死病毒);做爱前请检查体表及口腔有没有破损,特别是开放性创口。尽管女同的HIV感染率较低,但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也使用指交套,也可以避免其他感染。要确认一个人是否有感染HIV,唯一可以相信的是检测报告,请到当地疾控部门或者有资质的医院进行检测。我们无法从一个人的外表和他的言行去判断其是否是感染者,而一个人有没有感染HIV更与他的品行和道德没有必然关联。如果发生了不安全的性行为,或者怀疑自己感染了HIV,请在窗口期(从感染HIV到可以被检测出的时间,保守时间为3个月)过了之后到相关部门进行检测。此外,会通过性行为传播的还包括HPV(人类乳突病毒)、乙肝(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梅毒、淋病等,定期检测可以帮助我们及早发现并采取应对。


NO.6 谁在歧视谁

不止是有异性恋在歧视性少数人群,性少数人群内部也有歧视,这就是现在的状况。同性恋看不起双性恋,嫌他们两边倒、“花心”;阳刚的男同看不起阴柔的男同,嫌他们“不是男人”;性方式“常规”的看不起SM族群,嫌他们“重口味”;不出来活动的同志看不起活动频繁的同志,嫌他们“乱”……长得胖、动作娘、穿着土、年纪大、学历低、相貌平平、爱好特殊、感染疾病等等,都可能成为某些人对其他人进行道德评判的理由,“胖子勿扰”、“娘炮滚开”等等似乎已经成同志征友的必备台词。当这个群体内部就已经歧视不断,还如何去向群体之外呼吁“反歧视”?

我们不可否认,某些人对某些事物存在着“厌恶”,不管这种情绪是与身俱来的,还是习得的,还是纯粹因为别的莫名其妙的原因(人云亦云,不持有同样的情感就会被当成“异类”)。一个平等自由的社会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决定自己的行动,只要你没有伤害到他人,就不应该被干涉。丹麦有这样一个规定,一个牧师可以拒绝为同性伴侣主持婚礼,但该地主教必须安排另一名牧师给他们主持婚姻。我们不能强迫反同者都微笑着来一张“同志,你好!”,不可能以“每一个同性恋者都应该是反歧视先锋”道德审判而要求所有的同志都对边缘同志(例如以上所列举的)敞开怀抱。人们固然有权利表达自己的“厌恶”,并且这种权利应该被保护。但在表达时请注意场合和方式。“良言一句三冬暧,恶语一句三伏寒。”“恶心”“变态”和“不喜欢”是完全不同的表达效果,在私人场合说和在公共场合说也是不同的效果。将个人好恶上升为道德评判标准,对自己所不喜欢的大加鄙夷、区别对待,这将造成对另一个群体的伤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请思考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想别人歧视你,那么你是否能做到不歧视别人?

美国史上同性恋者首次反抗——石墙暴动中第一个站出来的正是一位变装皇后(Drag Queen),早期同志游行队伍中走在最前端的也多半是“花枝招展的娘娘腔”。现在我们羡慕西方国家有了各种保证性少数人群法律、同志群体有了更多的平等权利,另一方面却又对同志群体中性别不符于传统的人群加以排挤、批判,以所谓“树造同志群体阳光形象”的名义将他们驱逐。固然,由于过去一些影视作品的片面塑造,在普通人群中形成了男同性恋“娘娘腔”、女同性恋“爷们儿”的刻板印象然而同志群体中这样的内部排挤只会是矫枉过正、本末倒置。


NO.7 参与公益是一种美德

参与同志公益从来不是每个同志的义务,你可以永远关心自己的生活,不与其他人谈论性倾向和人权的话题,你可以找个异性结婚来成全你所谓的“孝道”而不顾及所带来的影响,你可以为了伪装成“直人”而假装对异性感兴趣并且表示出对同性恋的鄙夷;但你也可以向你周围的朋友宣传性倾向、性别平等的观念,你也可以勇敢地站出来向更多的人大声呼吁,又或者向其他摇旗呐喊的同志表示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支持,因为参与同志公益是一种美德,它让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一步步得到改善,这种行动理应得到称赞。

《桃红满天下》(北美华人同志社群的电子刊物)总编二言同志有这样的观点,同志社群生态的改善,其时代背景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人口流动有了更多便利,人们不必再受过去宗族的管制,而收入的增加也带来了经济的独立。这些都使得城市中的居民能有更多的条件去创造自己渴望的生活,也让城市中的同志群体能够追求和实现“同性恋的生活方式”。在最开始我们就给出了同性恋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但实际上我们在大城市会发现,其比例可能远高于这个平均的数值,其原因就在于更多的同志涌入大城市,同时城市的开放环境使得更多的同志愿意浮出水面而不是继续压抑下去。当聚集的同志增多之后,自然会形成团体或者组织,以谋求共同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同志公益也可以被称之为“城市化的同志公益”,其历史也不过短短几十年,而我国同志大规模浮出水面以及同志公益的发展,也是近十来年的事情。然而有了这样的条件并不代表同志的生态就能自动变好,“天赋人权”只是个美好的愿景,“坐以待毙”倒是会成为更可能的结局。

欧美国家虽然有宗教传统的阻挠但在性少数群体人权方面却已取得长足进步,这固然与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密切相关,亦少不了同志公益社团以及相关友好群体努力的功劳。中国的公民政治权利(如游行、集会等)因为种种原因仍然没有得到落实,但这并不代表同志公益在这个国家就无法开展。我们仍然有诸多可以规避风险的方式来进行,诸如网络宣传、骑行、纪录片拍摄、讲座、行为艺术等。能上大街宣传当然是不错的运动方式,而同志社群内部的自我认同的倡导也未尝不是一种努力,即便是向室友、同学出柜(在风险有保证的情况下)也能提高性少数人群的能见度。也许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置疑,这个社会还有那么多弊病、那么多不平等现象有待解决,为什么非要来开展同志公益?然而这个社会的进步方式不是单线程的,不会是解决完这个问题再解决那个问题,恰如人们在解决自己的需求时从来没有严格按马斯洛的模型来进行一样(否则又何来“舍身取义”一说),性少数的平权运动也不可能等其他问题都解决了再来考虑。而实际上社会中所有受歧视、受压迫的群体从来都是一体的,同志的平等权利、女性的平等权利、乙肝/艾滋患者的平等权利、农民工的平等权利等等,本质上也是相互关联的。

参与公益从来不是一种义务,但它是一种美德。因此,我们呼吁看到此文的同性恋朋友以及其他朋友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性少数人群平权运动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是一次微博转发,一次评论跟帖,关注就是力量。


后记:

这篇“指南”是我和kiokio第二次合作撰写的文字,之前的一篇是《呼吁法学专家关注性取向问题立法——以平等的名义》。Kiokio写了前面的3节,我写了第3节的部分及后面3节。最早是根据爬爬提供的一份提纲来写的,然而写下来的结果,不仅远超出原有篇幅(现在不算后记约一万二千字),风格也没有原来的活泼了,俨然又成了老嬷嬷们的说教。

其实当中有些问题,我们都曾经发过很多帖子讨论过,同志哥也就一些案例展开过详细的辨析,此外爱白网的星星老师也都分专题讲述过,本身也可以直接拿来就用(第3节、第4节里部分引用了星星老师的文章,在此表示谢意)。然而因是作为一篇给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同志的系统性“指南”,便又要再重新组织结构,另外在某些细节和立场上我们也与二位前辈有所出入,所以只能重新设灶架炉。作为“指南”,我们想追求大而全,于是写下去便一发不可收拾,但也只能称为大,算不得全。写得时候,我们也面临了性教材编写者的困惑,写少了怕说不清楚,写多了又怕被“错解”。圈子所谓的“乱”要不要写?约炮的问题要不要写?写到什么份上?文中我们几次提及“自由”,包括性的自由、表达厌恶的自由等,也几次谈到“道德标准”。然而一般“XX是可以的”这样的观点往往会被人曲解为“我们鼓励XX”,就像宣传同性恋平等会被一些人误以为是在鼓励同性恋(性取向从来不是鼓励出来的)。因此我们不得不又在其后加上一些提醒,希望大家明白所有的自由都是有限制的。

文章确实有些长,但其实很多想说的仍然没有说透彻,但我想对于初入校园的新生们来说,当作启蒙是够了。我们虽然不奢望大家看了这些就立马能成熟起来,观点也不见得一定就对,但是有这样的“指南”总比没有好,能有前人的指点,或许能少走些弯路。这篇文章是我们两个老嬷嬷花了几天时间化姨妈血为绵绵细雨、缕缕春风所得,能对看过的人有所帮助,也算是功德一件。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评论 (48 个评论) 发表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