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带外甥女的感想——写给在外辛劳的你
分享到:
4已有 632 次阅读  2014-02-14 18:22


分享 举报

假期在家里帮着带外甥女,有很多感想想分享。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社会问题。她的爸妈也好,爷爷奶奶也好,其实并不是不想教好她,而是没有足够的心力。父母工作一天累了,爷爷奶奶则是由于上了年龄,有些事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想不发火都不行,好清净的老年人很难忍受长时间的违逆和吵闹。我觉得我作为大学生还没有太多压力,又处在乐于求知的阶段,所以会更体会到孩子应该怎样去教育。

 

他的父母每天从公司回来,承受着同事、上司的压力,除了想好好休息,剩下的主要是做些娱乐度很高的活动,看“三俗”节目、玩游戏之类,几乎不看书。我并没有出生在书香门第,我觉得家人也都有过那个渴望求知的阶段,但他们探索的神经因为当时养分的匮乏渐渐萎缩。这让人惋惜又无可奈何。“当你想要批评别人时要记得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那样的条件的”,所以我很庆幸自己求知路上有着无尽的养分,足够的空间,让我爱上思考与阅读。

 

这应该不是有意的,但有时候孩子对他们来说是个“生活的调剂品”。不论是孩子懂事的表现还是孩子不良的习惯,只要他们觉得有趣,他们是不疲于同他人分享的,甚至就像他们平时看到的搞笑段子一样。

 

其实孩子会本能地察觉到监护者何时开心,并且明白监护者开心时自己想要的会更容易实现,这种行为对他们相关的行为是种鼓励。“这是一种能够取悦于监护人行为”,于是他们会不时重复,久了会成为他们不太容易改变的习惯。

 

这就涉及到了父母应该对孩子良好的行为予以合适的鼓励,对于不良的行为予以合适的处理。但这样一对在职场上耗费大量心力的夫妇,真的很难控制自己的一举一动来使其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着想的。即使轻松如我,也有要去见朋友的时候,也有想静静看书的时候。也有网购、网聊的时候,这些时候我都无法给予外甥女合适的关注与引导。

 

在外甥女生出来之前,我就买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自己读了一部分,终究没有耐着性子读完。但一些细节还是很动人。比如老卡尔在卡尔无故哭闹时会用棱镜在墙上、地面上投下一段彩虹。又或者他的牧师朋友相信自己的孩子能“教化”坏孩子,结果却从“坏孩子”那里学会了说谎的例子。这本书让我明白,在孩子有良好的习惯和自己的判断力之前,家长需要多么努力地呵护。

 

我自己也会想,我的父母并没有那样教过我,为什么我在思考方面还算让自己满意呢?其实虽然他们没教过,但从老师、同学以及书中还是可以学到。我也一直觉得我运气很好,遇到了一些对的人、对的书。

 

作为题外话的是:我从小学就有了喜欢的男生,在柜中一直呆到我跟父母出柜,就足以说明父母还是挺粗心的,当然主要说的是精神方面,几乎每位父母对孩子的物质方面都一点不马虎。

 

还有一点题外话就是我在微博上认识了一个武汉的“富家子弟”,知道了既有钱又有文化的“有闲阶级”。他们有钱,所以没有后顾之忧地研究自己喜欢的事,并且身边的“名流”确实给了他们良好的习惯、让人瞠目的阅历。他现在在武汉大学上大一,却已经能够熟练的使用英语和日语交流,阅读量也很惊人。他改变了我许多,让我再一次认识到环境有多重要。我承认随着对他家境的了解我难以掩盖的“谄媚”之气阻断了我和他的交流,但我一直很感谢他。

 

回到外甥女的教育上来,我想先谈谈动画。我是看日本动画长大的,有几部对我影响很大:《虫师》《xxxholic》《fate/zero》《psycho-pass》。其实我一直怕在外甥女的教育上感情用事,完全凭自己喜好来决定她的成长。所以控制、反省自己。但我还是觉得,这几部动漫让我思考了关于社会、人生的许多,他们留下了值得分辨、争辩的东西。但就外甥女现在喜欢的三部国产——《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巴拉拉小魔仙》而言,还是觉得差了太多,首先他们是中国模仿的产物,尤其是第三部的情节设定与日本相关题材有着很大关系。画面画风上的粗糙(比如口型、眼神),配音上也会存在差距。

 

我知道我举的中日双方的例子受众在年龄阶段上差了不少,但他们确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就算我再说出日本的《聪明的一休》《樱桃小丸子》,中国的《秦时明月》,也不能改变日本在文化多元性、开放性,以及人们用心对待自己的作品上优于中国许多的事实。

 

比较令我担心的在于,中国的动漫太“霸道”。因为市场竞争激烈又多垄断,所以商家们太迫于让自己的产品占据孩子们的心,而对孩子的教育掉以轻心。

 

我也问过外甥女为什么喜欢这几部动画,她说是因为电视台上常演(有点像广告们抢占她内心的市场份额一样)。而她的父母,一方面“支持国货”的口号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一方面也是图省事,孩子看电视不吵了,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们只会在孩子看的太久了时制止孩子,为了孩子的视力,在物质上父母们不马虎,但在精神上还是比较疏忽。

 

与之类似的就是“育儿游戏”,还有“优彼亲子熊”、各类早教机。父母们忙于工作,但也不愿忽视孩子的教育,但就这样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了iPad、手机其实也不合适。她的育儿游戏我姐很满意,但我知道仅靠那满足不了3岁的外甥女,语音对关键的操作予以提示,但父母可以教给孩子更多的。他们有必要陪在孩子身边,教会孩子如何使用这种教育软件。有很多地方需要解释、引导,否则她真的只是自己在乱碰,要么听到一句“你真厉害”,要么听到一句“别灰心,再试试”,这样的效率之低是显而易见的。

 

孩子这个阶段时间的宝贵不只是简单的一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而是她大人们无与伦比的接受能力和记忆力。很多次,我只教过她一次的事她都记得,虽然有时只是一部分。甚至我自己读英语、日语时她都会跟着读(这也使得我更在意自己发音的准确性)。

 

我现在的思考习惯是:会怀疑自己的每一个想法。所以每次我都会想这样教她是不是真的对她好,是不是把自己的观念喜好强加给她。

 

这里的强加不是传统意义上像我父母那样“命令”她听话(相较于那个其实我用了一些手段让她“自愿的”接受了我的想法)。我所说的强加是让她接受了她可能并不需要,或者如果她现在是我的同龄人绝不会认可,仅仅因为她比我小太多才接受我“蛊惑”的东西。

 

比如我想跟她解释“小魔仙”的魔法是假的,但又怕扼杀了她的想象力。我希望能够真正赋予她自己的思考,尽管我还是认为,一些思考习惯、做事习惯、生活习惯是好的。

 

矛盾的正是,我又要教给她东西,又要让她总是有自己的东西。我也想过不教她她不就总是有自己的想法吗?但她的父母,我的父母就是最大的反例。没有人交给他们“批判性思维”,于是他们至今也都缺少这一点。

 

我一开始反复就跟家人说,多教外甥女一些客观性的东西,像是水果、植物、家具、色彩的名字,少教些主观的像喜欢、讨厌、好的、坏的这些概念。但他们还是觉得孩子一句“我喜欢妈妈”很有趣,甚至对妈妈说“我讨厌爸爸”也有趣。结果她现在自己的需求无法满足时就会说“我讨厌XX(限制她的人)”,还会摔东西。她也会说“我就喜欢看小魔仙”,这时如果我换了电视频道她就会哭闹。

 

我觉得“喜欢”的概念确实对大人来说都很难,虽然她大了也会明白,但我还是不想她滥用这种词汇发泄情绪。

 

说到孩子用哭闹来使大人满足自己的需求,《卡尔·威特的教育》开篇不久就有提到。他说要区分孩子是因为身体不适,如饥渴、憋尿、生病哭闹,还是要大人关注Ta哭闹,如果是后者,应当在Ta小的时候就不予理睬(为此他与妻子争吵过几次,妻子后来理解了他)。我从看过这部分开始就不断和家人说,但他们都心疼说孩子还小。可是外甥女到了3岁还是如此,而且脾气越来越大,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他们越来越容易妥协,这像是个恶性循环。书中也说了,必须让孩子从小就明白,哭闹无济于事,要凭自己的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与支持。

 

而我如此执着于哭闹问题也是因为自己从小就知道如果我惹哭了别的小朋友,只要自己哭老师、旁人的责备就会轻些,有时甚至被我惹的人最后都要安慰我。可以说是过来人,所以深知其害。

 

从我和外甥女共处时的活动和其他人与外甥女共处的活动的不同,我明白了,我喜欢看书,她就会养成爱阅读的习惯;我的父母喜欢看电视,她就喜欢看电视;我的姐姐、姐夫喜欢玩手机、玩iPad,她就会喜欢玩电子产品。

 

这时我又会对自己说,人各有自己的活法,都有各自的路能走,但我还是觉得阅读比玩休闲游戏、看娱乐节目好,那太麻痹一个人,或许用我的话来说会“玷污人的灵性”,这只是我的观点。

 

我姐姐加班是常事,姐夫现在周末也得轮换值班,这样一来有时周末也不能很好地陪孩子,且不说他们自己还想逛个街或者只想好好睡一觉。

 

现在说说我的父母,外甥女的爷爷奶奶。他们的精力有限,我常听到我妈说“把遥控器(或者电子产品之类)给她,我实在受不了她吵了,我头都大了,你让我安宁会儿行不行”。加上他们时代的局限性,比如我爸会对孩子说“这个家是谁的,你搞清楚!”,我妈也会说“你不听话就出去!”。我觉得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

 

精力不足也意味着耐心不足,我妈几乎每天都会说“你到底睡不睡觉”,然后发脾气喊叫。之前看电视上说逆反是人维护自尊的表现,不知孩子有、大人也有,称之为“双向逆反”。也就是“你越不听话我越要想办法让你听话”他们的口头禅是“你看我今天敢不敢XX”,有时这在我看来甚至像是“惨剧”。在孩子与大人之间这实力差距是悬殊的 ,这会让我觉得像是巨人在捏一个粘土人一样,而粘土人又那么无力。

 

共鸣在于我现在在社会中并无地位,之前巫昂称之为“年少自卑”,有些上对下的欺凌,下对上的反抗,看上去那么残酷。我多想给外甥女一个“健康”的童年。

 

最后,这篇文章中我所谈到的几乎都是主观性概念,没有绝对标准,希望这个社会能够多给父母一些时间和精力教育自己的孩子。

    注:《卡尔•威特的教育》因备受争议已经被德国人遗忘,但在21世纪初却成为了中国父母培养中国神童的工具书。(意译自wiki)

       书中老卡尔是一个学识渊博的牧师(所以他有充足的时间在小卡尔9岁时便教会了他多国语言),他的第一个孩子夭折后于51岁有了小卡尔。小卡尔因早产而脑发育不良,在其父信奉的教育模式下成长为了一生都有所贡献的天才。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评论 (6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飞跃赞比西 2014-02-14 18:51
    父母爱孩子的前提是有爱,但仅有爱是不够的。
    很多人在结婚前想的是身边的人结婚的时候结婚,身边的人生孩子的时候生孩子,父母都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而且中国的父母从来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孩子是通过成人的世界来评价自己的,不正确的评价很容易让孩子迷失。
    至于早教机构别对她们抱太大的希望,我有个好朋友家就是开这个的,你就全当给外甥女找到一个能和小朋友一起玩的地方。现在这方面的学习并没有一个权威的认证。
  • Petunia 2014-02-14 19:02
    飞跃赞比西: 父母爱孩子的前提是有爱,但仅有爱是不够的。
    很多人在结婚前想的是身边的人结婚的时候结婚,身边的人生孩子的时候生孩子,父母都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而且中
    要说她帮我戒掉了游戏,陪着她能少上会网,多看会书,也是赚了~
  • 灰神 2014-02-15 14:47
    我每次回来都在带小侄女 很有同感
  • 弍當家 2014-02-15 14:52
    我比较想知道你大学是学什么专业的。
  • Petunia 2014-02-16 14:17
    灰神: 我每次回来都在带小侄女  很有同感
    一举一动用心对待,还是挺累的~
  • Petunia 2014-02-16 14:18
    弍當家: 我比较想知道你大学是学什么专业的。
    土木,喜欢心理学和医学,有空自学点~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