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分享到:
5已有 458 次阅读  2016-07-04 19:14


分享 举报
昨晚想起广西的粉,发现自己毕业后走过的地方,蛮多都与特殊的食物相连。自己内心还是一个吃货,虽然品味不够高,都是当地最常见廉价的食物。虽然在当地,有时候吃的要吐,离开后,不免的时时怀念,每地必有一些特色,是其他地方找不到的。

毕业后,各种飘荡,家里也很多事情,细想,那时候的自己,不但没有帮上忙,应该还是负担。被朋友收留的那段时间,在许昌,穿过回民街,城河桥头总有一卖汤圆的老奶奶,记得应该是1块钱5个,很大,现做的,跟自己小时候来村子游乡来卖汤圆的一个模样。

小时候家里甚少买东西,家里很仔细(节省的意思),夏天的时候别人家一口袋(尿素袋)一口袋的买,我们却是不怎么吃的。那个年代,村子里其实都不宽裕,生个病啥的,基本就抄了家里老底,村子里总是有些人家,时不时的拿不出买酱油和盐的钱,更不用说孩子的学费,要借。

因由爸妈的节俭,虽然经常有饭没菜,可大抵我们没有欠学校和国家的债,每年收麦的时候,家里总是要拉一架子车的麦子,交公粮,麦子总是要经由人来评级,虽然我们都晒的很干,还把杂物都捡出来,可总是不会评的太高。小地方的人还是老实,或者怕事,到现在,很多地方,收粮食的直接在地头装袋,家里人还总是按照古老的传统,收麦-拉回家-房顶晒干-扬尘捡尘-晒干收仓-卖给收粮食的。

想想小时候吃过什么好吃的呢?二姥姥有个女儿在外地上班,现在想来其实就是邻近县城,可那时候觉得人家好像是从天边来的。有几年,暑假的时候她带儿子回来住几天,我们小孩沾光,分的她们带回家的糖果。不多,一两颗,大概是徐福记酥糖大小,自己从来没见过这么大,包装这么好,当然也那么好吃的糖。拿到的时候,好激动,一溜小跑,到家里,心里还在狂喜。现在已经记不得那个味道啦,从来没有比那几颗糖果更好吃的东西了吧。

后来大学毕业,在超市里看到徐福记的酥糖,买了点带回家。唉,都记不得第一次是什么时候买的,是从昆明还是郑州抑或许昌带回家,心里依然是欢喜的。第一年还行,大家多少是吃的。后面回家,镇子上已经开起来大超市,有徐福记卖,买回家,一直过完年,糖还在哪里,吃的并不多。东西没有的时候,真是想不停的吃,真正有啦,才知道,并不一定有胃口。肉也是如此...

当时,傍晚的时候,常常买两块钱的汤圆回去煮,跟同学几个做饭吃。买两块钱的肉做面条,或者还有别的,实在记不得啦。那是一个城中村,农民的房子,都没有厕所,跑一条街有个公厕,北方的大茅房,跟初中的厕所一样,两块钱一个月,我在哪里度过了一个冬天。

同学在当地读书,也认识了他的一些同学,都是特别好的年轻人。偶尔改善生活,我们会去吃浆面条,点几个凉菜,来瓶菠萝啤,夏日的闷热里,吹吹饭店的空调,好惬意。市里的待遇实在太低啦,慢慢的大家开始相亲结婚,压力越来越大,刚开始一个伙计回了老家,后来那个相亲时间最短1分钟的小伙去了沿海。两个哥们苦撑着,而我,开始在祖国的大地上漂泊,时不时的路过市里,去看他们。

时不时的换工作,青黄不接的间隙,他们依然豪气的收留我。听他们说自己的梦想,听他们说生活的苦逼,听他们说财富的聚集...终于,大拆迁来了,拆啊拆啊,伙计搬啊搬啊,新区在建,虽然没人住。后来,最后一个伙计也离开啦。而我买火车票回家的时候,才意识到,再不能买晚上到站的班车。这个城市,已没有可以任我多晚到达,都收留我过夜的伙计啦。

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从郑州坐晚上的火车去,到站的时候,公交车已是夜班车。夜晚里,师傅把我放在一个地方,给我指路,让我走过去。初到一个地方,自己有点茫然,有点紧张。电话通后,同学跟他伙计在大马路上溜达,过来接我。远远的看到他们推着一辆自行车,远远的我们挥了挥手,没想到,这次旅程,开启了一段漫长的回忆。

谢谢,谢谢在那个艰难的时光里,有你们陪我!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 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全部日志

评论 (3 个评论) 发表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