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转】“如果让我选择,我想成为直男” 同性恋“低龄化”现象观察
分享到:
17已有 981 次阅读  2016-10-21 22:25


分享 举报

“如果让我选择,我想成为直男”
同性恋“低龄化”现象观察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杨雪 南方周末实习生 魏泊静 郑薛飞腾 施佳琦

发自:北京 2016-10-21 08:43:47来源:调查

原文链接: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363

虽然死不承认,但伍风估计很多朋友是知道他的取向的。说是谈恋爱了,伍风却从来不发合照,他也避免打“他”字,都是用“Ta”来替代。

“现在‘我是谁’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要,自我认同问题的纠结是后现代社会普遍的特点。”

“当我们到了中年,真正要去面临比如成家、父母的压力、工作、养老等问题的时候,就必须承担很现实的东西,就会跟社会直面冲击了。”

伍风永远忘不了那一夜。四年前的一个晚上,下了一场秋雨,在伍风浑身湿漉漉地回到住处,低头看见自己身上陌生的短裤和人字拖,他才意识到今晚确实发生了一些事。

在别人眼里,伍风是一个前途无量的年轻人,连续多年拿到奖学金的优秀少年。但只有他心里知道,自己是跟别人不同的。天津的秋风萧瑟,他塞着耳机、拎着提包孤独地走着。按捺不住寂寞,他还是下载了一款社交软件,这是一款专门为同志设计的交友软件。打招呼、交换照片、商量时间地点,一切顺理成章地进行着。对于伍风来说,他只想用另外一具身体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他提前来到了约定地点,是一家大型商场。对方刚从这里健身结束,径直搂过他的肩膀,带他去了对面的公寓。路上,男人低下头轻轻对怀里略显僵硬的伍风说:“别紧张。”

这是他的第一次。伍风一直没有说话,他突然觉得自己挺没劲,甚至有些轻贱。晚上10点多,20岁的伍风终于躺在了自己的床上,他累了。

“小软件”

根据上述软件2015大数据白皮书,平均每两位中国男同中,就有一位像伍风这样的用户。圈内人都叫这种软件是“小软件”。

不少年轻的同性恋,都是用这个软件找到自己的“伴侣”。居住于北京的程小新曾在上面结识了两任男友,但现在对于它却是既爱又恨:因为这依旧是交友最高效的途径,但糟糕的方面却是,人们基本上就是在约炮,很少有人真心实意地聊天。

同性恋者一窝蜂地涌向了这个虚拟的世界。在那里,人人都有柜子,都可以肆无忌惮地走出来,甚至脱掉衣物,露骨却直白地彼此相处。每一段对话的指向都心知肚明,每一次交谈都有套路,他们看得见对方的本质,可以随意挑选喜欢的款式。

“0”“0.5”“1”是注册账号时必须要填的属性。1是指同性恋中扮演男性角色,0是指演女性角色,0.5是两者皆可。除此之外,还需要填写的是身高、体重数据,以及自己和寻找目标的特性。

目的性比较明确的人会标明0或1。虽然程小新基本是0,但他写的却是0.5,“这样大家不知道你找什么,聊天的范围就更广了”。

“但经常用一段时间就太失望了,关掉卸载,然后过一段时间又寂寞了就又上去看一看。”一些年轻人都有和程小新一样循环往复的经历。

即便对于上海的关弛这样小心翼翼隐瞒身份的人,也忍不住使用它。但是,关弛很害怕被身边的人认出来,“如定位距离太远,很难跟对方长期发展,距离太近了,又怕自己的生活受到影响”。

另外,他还喜欢用一个叫做“阅后即焚”的功能,就是当对方发过来照片时,你需要按住才可以看到照片,否则就会被销毁。他不希望自己的照片留在别人的手里。在关弛看来,生活的理想状态是:“同性恋身份是一个盒子,我想进去的时候,可以进去,想出来的时候,它不会影响我。”

而在那一晚过后,天津的伍风立刻就把软件卸载了,“你可以说我很保守,但我不能那么脏,我要把最好的自己留给最爱的人。”一年后,他又遇到了下一个男人,比他大8岁,是一位银行职员。伍风一度又陷入隐秘的爱情当中,只有大街上没人的时候才敢牵牵手、拥抱,偶尔再大胆些才会接个吻。

虽然死不承认,但伍风估计很多朋友八成是知道他的取向的。说是谈恋爱了,伍风却从来不发合照,他也避免打“他”字,都是用“Ta”来替代。然而他却从蛛丝马迹里逐渐发现,“小软件”一直存在。男友会时不时用各种软件跟别人“聊骚”,屡教不改。最让他忍受不了的一次是,在发生关系后,男人居然问他:“要不要给你再找个人来?”

23岁时,伍风再次分手了。在朋友的怂恿下使用了另一款社交软件,他随便放了一张照片,一个星期就有上千的浏览量。

“不知道同类在哪里,即便知道,选择的余地也很小。”伍风对这种感情失去信心了,“如果是约炮,风险远远大过快感,安全措施不到位就提心吊胆地去检测HIV。”

然而北京年轻人罗易的想法更悲观一些,他很难对一段长远的关系抱多大希望,“干嘛那么麻烦,找聊天的人聊天,找做爱的人做爱,找诉苦的对象诉苦。找三个人不就行了吗?”

存在

在中国,同性恋呈现低龄化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更多年轻人承认自己同性恋的身份。

“以前很多人30岁以后才开始出柜,现在一些高中生,甚至初中生都要出柜了。”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魏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是因为现在同志身份在中国建构出来了。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作为同性恋身份的模式出现了。二十年前,这些信息很少,很难去认同,现在这些信息无所不在,这很重要。”

如果待在同志的圈子里久了,其实是可以通过衣着、举止、手势、言行等等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同类,也叫做“gay达”或“拉达”(指辨认“gay”或者“拉拉”的雷达):比如一个人会打理自己的发型,但并不是理个寸头;喜欢戴镯子,脚上拴一根红线;最爱穿Hollister和A&F品牌的衣服;经常喷香水,注重容貌,动不动就敷面膜美容;爱看综艺节目《康熙来了》,喜欢高冷、另类、贱贱的明星……

但也难免会被瞬息而至的孤独所侵扰。“你不认识别人的时候,你不知道要去找谁说这件事,找谁成为你的伴侣,会觉得恐惧,是不是自己会一个人一直这样走下去?”程小新很害怕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在这样的逻辑里越陷越深。他就是喜欢吃饭一定要跟别人一起吃,自习也要找人一起去,电影和人一起看。

“现在‘我是谁’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要,自我认同问题的纠结是后现代社会普遍的特点。”魏伟觉得,“一百年前,我们的祖先没有这种纠结,今天的这种纠结是普遍存在的,包括我们的种族、宗教、文化、性取向等等自我身份的认同。”

确实,程小新只在圈里以及少数好朋友面前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如果别人怀疑他的性取向,他会使用经典的一招套路:“你是我就是。”这是一种巧妙的回答,如果是圈内人,对方立马就懂了,如果不是,也不会尴尬。

夜深人静的时候,程小新才会把面具摘下来,平时都是一副直男的样子,但其实他并不懂如何与直男相处,“不能把自己特别浪的一面展现出来,又无法把自己装得很直,太辛苦了”。

在圈子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Gay圈,有脸才有一切。得到认可的,其实是长得好看的,而且又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同性恋。罗易对此深有体会,“一直处在强者的位置,是不会遭到讥笑的”。罗易曾是老家的高考状元,一直生活在保护和仰视之下,同性恋的身份也没有过多隐瞒。

当然,也有少数人完全出柜了。上海的冯允力现在把自己当做同志运动中的一员,是缘于多年积攒的愤怒: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到小学毕业,他曾被当众扒裤子、推进女厕所、文具被随便抢走踩在地上、书包全被丢掉。后来他还会被人围殴,骂成“死娘娘腔”。高中的时候,同学用社交软件发现了他的身份,就告诉了全班。此后,他走在路上会有人朝他扔粉笔,考试时被泼水,还有同学堵在教室门口骂他“死基佬”。“每天一进到教室,都不知道他们今天又用了什么花招。”冯允力回忆。

另外一种极端的方式是,完全隐藏自己的身份。这些人可能来自“管理特别严格”的集体,未来,他们还要参加国考成为公务员,正式走入编制里去工作,因此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更不用说暴露自己性少数的身份了。

接受

“你能接受同性恋么?”“如果你的孩子是同性恋,还能接受吗?”

南方周末记者走访了北京多家为性少数人群提供服务的机构了解到,社会上多数人对第一个问题回答是肯定的,但到了第二个问题就成了“那不可以”。

“虽然现在感觉经常提基友、搞基啊,但很多人对这些词汇还是停留在开玩笑的层面上。大家都会提到,但真的都接受吗,也未必,而且接受也是不同程度的。”北京同志中心负责人小铁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1年,中华精神科学会修订发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将同性恋剔除,使得中国至少三千万同性恋不再属于病人,但公众对同性恋固有的观念很难立刻得到改变。

同志亲友会的“红狐妈妈”在发宣传册时,更是直接就遇到冷眼和嫌弃,“就像那本书就是细菌,坚决不要。”曾经有个北京的老人,接过小册子以后就扔了,用眼睛上下打量了她一遍,说:“我看你也一把岁数了,你怎么那么缺德啊!你就不教孩子们点好,让他们当同性恋。”并且威胁她,再发乱七八糟的东西就报警。

“中国人的歧视,面子上说得可好了,难听的全在背后,对同性恋是骨子里的歧视和冷暴力,不是和你打一架就完了的。”“红狐妈妈”特别无奈。

“如果让我选择要成为直男还是同性恋,我会选成为直男。”程小新毫不犹豫地说。在他看来,“目前同性恋群体处在一种内部狂欢的状态。大多数人都觉得特别无所谓,因为对爱情没有一个可以预期的、稳定的未来,因此会比较放纵,导致无论是外人,还是圈内人,都觉得比较混乱。”

“虽然社会上看起来基腐文化盛行,但其实都比较虚假。当我们到了中年,真正要去面临比如成家、父母的压力、工作、养老等问题的时候,就必须承担很现实的东西,就会跟社会直面冲击了。”程小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和父母出柜,是年轻人最难迈出的一步。“红狐妈妈”经历了十多年,才终于接受儿子的身份,现在她可以在线下面对几百人,或者在线上面对十几万人直播,告诉孩子们家长们的想法:

“一个是面子上觉得很丢人,很少有家长告诉别人我的孩子是同性恋,99%都做不到,包括我也是;一个是有悖于传统文化,一直都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对家长来说,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彻底破灭了,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还有一个问题是养老,到老了孤孤单单的怎么办,尤其是两个男人,这就是爸爸妈妈所担心的问题。”

最开始,“红狐妈妈”非常反对同性恋,用尽了所有方法想让儿子妥协,甚至把孩子赶出家门三年,有些家长甚至更过激地为儿子找妓女。矛盾的是,就算本身是男同性恋的一位父亲,发现自己女儿是一名性少数的时候,也无法接受,“当时我就憋劲,一定给她矫正过来。我很难,绝对不能让她也这么难。”这位父亲说。

通通都无济于事。没有任何制度保障,社会也不支持。如果父母也不理解的话,程小新觉得自己将来会非常无助。有一天晚上,他梦见自己被逼着和异性结婚了,在洞房那一刻,他被吓醒了,一身冷汗。

艾滋少年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吴尊友曾在2015年底透露,近5年我国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增35%。年轻人艾滋病疫情主要以性传播为主,主要是男性同性性传播。

北京的年轻人余明就是那个不幸的人。一个月前,他原本准备和一个人上床,但对方很在意健康,要求他去检测一下。8月8日,这是他第五次做HIV检测,弱阳性,第二条线是浅的,但还是硬生生地存在。余明立马就去做进一步的检测,最终被确诊为艾滋病毒携带者。

当时,余明噗嗤一下就哭了:“我还这么年轻,怎么可能?”在过去五年里,他交往过十多个男人。只要能想起来的,他都通知了一遍。但所有人都声称自己是阴性的,他也不知道到底是被谁传染了。

在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的消息后,余明再没有告诉任何人这件事。他一直觉得,这件事不会对自己的心理造成任何影响,“我总觉得我可以接受,但其实不是的,而且对心理的影响程度远远比身体更大。生活中遇到很多小挫折都会联想到这个,所有事情都变得不好了。”

如今,余明淡定一些了,好不容易取到药了,还不想吃,“因为一吃就是一辈子,什么药你吃一辈子都是不好的,对腰、肾、肝、内脏都不太好。”还有很大一部分压力来自金钱。余明的家境并不富裕,父亲在北京郊区做点小生意,母亲待业在家,“不能告诉父母。检测费超贵,抽我一大堆血,一共要两千多元呢。”

曾经一度,余明想过,以后找一个可以安乐死的地方度过晚年,“是不是要先在外国工作几年,才能获得外国的居民证”。然后再一想,他这一生最后的目标就是找个能安乐死的国家,就立刻变得消极了。

中国面临到的情况并非独有。今年7月,在南非举行的第21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安东尼·莱克指出,尽管人类在防治艾滋病方面成就显著,但艾滋病仍是全球范围导致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而在非洲则是青少年的头号“杀手”。

对于中国来说,由于现在年轻人的性观念较为开放,加上防范意识低,社交软件的流行,艾滋病更容易通过性途径在年轻人中间传播。北京市性病艾滋病临床诊疗中心、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张彤曾对媒体透露,从中心近几年接待检测的人群中可以发现,14-20岁之间的年轻人占比越来越高,十四五岁的少年前来检测已不算稀奇。

“性行为低龄化的现象不只是同性恋,从整个人类来看,异性恋也是,他们的性行为发生也更加低龄化。这也是一个全球性趋势,不只是西方,中国也是这样。”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魏伟认为,背后的原因包括大众媒体影响,互联网发展,信息弥散,包括现在学术界谈论得很多的“过于早熟的孩子”,因为他们受信息的影响很大。

和余明一样的人不少。同志亲友会最近收到一条求助信息:“第一任是南方农村的,和他好了三年,最后还是毅然选择回老家娶妻生子,放弃我。第二任是北京公务员,同样面临到了婚龄娶妻生子。我开始乱了,染上了性病和艾滋病。”

发布这条信息的主人,生于1992年。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伍风、程小新、关弛、冯允力、余明、罗易为化名)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评论 (19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jiyiyuanye 2016-10-21 22:43
    南方周末真是中国媒体的良心啊。这篇写得挺全面的。总之就是道阻且长吧。
  • 鲁宾逊 2016-10-21 22:45
    feeling sad to read this
  • 轩辕帝锋 2016-10-21 22:49
    说这么多,我只知道,那些得艾滋的人怪不了别人,要怪只能怪自己
  • n8923 2016-10-21 22:54
    轩辕帝锋: 说这么多,我只知道,那些得艾滋的人怪不了别人,要怪只能怪自己
    复杂的社会系统性问题,感染的他们需要更多的支持,每个人都需要支持吧。祝福彼此!
  • n8923 2016-10-21 22:55
    鲁宾逊: feeling sad to read this
    是啊,特别国内的大环境,学校,教育,家庭,太缺乏对青少年的支持啦!
  • n8923 2016-10-21 22:55
    jiyiyuanye: 南方周末真是中国媒体的良心啊。这篇写得挺全面的。总之就是道阻且长吧。
    需要每个人的力量!
  • 轩辕帝锋 2016-10-21 23:01
    n8923: 复杂的社会系统性问题,感染的他们需要更多的支持,每个人都需要支持吧。祝福彼此!
    社会问题是社会问题,可是如果自己能自律的话,也许就没问题。社会问题是一直存在,但不能把任何的错误都归咎于社会问题,自己不自律,就算社会问题解决了,也没用
  • Neid 2016-10-21 23:05
    一方面中国人贯彻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一方面又对性少数群体说三道四指指点点,事儿逼
  • n8923 2016-10-21 23:10
    轩辕帝锋: 社会问题是社会问题,可是如果自己能自律的话,也许就没问题。社会问题是一直存在,但不能把任何的错误都归
    不是推脱责任。是觉得1需要分开来看,很多青少年缺乏足够的安全性教育,也没有完全的民事能力。2社会缺乏对少数群体的接纳,缺乏足够的支持,促进个体有足够的成长机会。3有部分人的无意识乃至于恶意的传播。觉得目前的境况,不是要去评判他们,是考虑a怎么样做,能更好的为感染者提供支持,让他们有良好的生活发展机会。b我们个体和社会,该做些什么努力,避免更多的青少年陷入如此的困境。
  • chenjunsen 2016-10-22 00:26
    看了整篇文章, 满满的刻板印象, 种种歧视性语句, 但是感觉这个怪不得别人, 作为同志自己都没有从这些俗套里走出来, 何况是大众媒体
  • Mr.Why 2016-10-22 20:18
    “如果让我选择,我想成为直男”

    这个真的是个巨大的大写装B。做同性恋就是GAY的本意,快乐,而且还快乐得不得了(没有女人在你耳边碎碎念,没有那些看上你的帅气自己又不够姿色泡你就造谣污蔑你人品的女人,没有那些你射早点或者今天不想插就开始造谣说你阳痿早泄分分钟翻脸准备给你戴绿帽的女人,你很难不快乐)!所谓的那些什么家庭问题,社会问题,所有人都会碰到,只是同性恋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同性恋上,其他的可能是什么小孩年龄家庭背景等等。所以做同性恋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痛苦,痛苦的是他妈的生活!生活一直都是痛苦的!什么如果可以选择,我选择成为直男。去药店买颗蓝色的小药丸,你情绪什么都不用准备,带上润滑液提枪上马,一个30分钟的两人运动你立马变直男!而且“日”久生情!习惯成自然,到时候你想变同性恋都变不过来。

    而“如果让我选择,我想成为直男”这种人纯粹就是矫情,做直男的时候,搞不好他们还会“如果让我选择,我想成为女人/同性恋”。他们叨逼叨的目的仅仅是吸引眼球,博取同情(如有可能,从中获利也说不定)而已。

    文章我没读,看到这个矫情的标题我就小宇宙爆发了,我实在受不了那些念了点书就开始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假文人。

    语气颇有火药味,请各位良善好人切勿对号入座,至于真贱货,不妨自己自觉多加几个标签,不压身。
  • n8923 2016-10-22 21:01
    Mr.Why: “如果让我选择,我想成为直男”

    这个真的是个巨大的大写装B。做同性恋就是GAY的本意,快乐,而且?
    理解你的意思,也认同你的想法,不能什么都拿身份说事。倒是觉得不妨读读,标题是记者据同志的话而拟的。文章写出了很多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真心希望,让社会及我们群体本身,多些了解,沟通。同样的也希望我们能够多些建设性的行动,为自己和需要的伙伴,提供足够的支持!
  • 心不在年轻 2016-10-23 05:44
    不知道说什么好,在这个世界中太多的无奈。有时很想改变一些什么,拼命的努力后才发现,一切的努力都是挣扎。
  • n8923 2016-10-23 07:51
    心不在年轻: 不知道说什么好,在这个世界中太多的无奈。有时很想改变一些什么,拼命的努力后才发现,一切的努力都是挣扎
    努力啦,把改变交给时间,总是有的,有时候还超出你的想象。
  • lamda 2016-10-23 08:25
    看着好累。
  • n8923 2016-10-23 08:27
    lamda: 看着好累。
    写出来了部分现实,现状对青少年来说,是个困境
  • Mr.Why 2016-10-23 18:29
    n8923: 理解你的意思,也认同你的想法,不能什么都拿身份说事。倒是觉得不妨读读,标题是记者据同志的话而拟的。文章写出了很多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真心希望,让社会及
    浏览了一遍,我觉得太多无病呻吟和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且很多都是人云亦云的无聊盲从。其实他们的问题不是同性恋的问题,是做人的问题,不会做人烦恼自然会一大把!那些乱性的,社会上治疗性瘾的机构大把,不只是同性恋的问题。而且大多数有性瘾的男人因为被主流社会的排挤让他们自己进了同性恋的圈子,从而使整个圈子越来越乱。

    在大家都积极面对问题的时候,那些所谓的同性恋把所有问题都推到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上,也实在是对自己生活太不负责任,又或者不想对自己的任何行为后果负责。
  • pengpeng1992 2016-10-23 19:19
    n8923: 理解你的意思,也认同你的想法,不能什么都拿身份说事。倒是觉得不妨读读,标题是记者据同志的话而拟的。文章写出了很多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真心希望,让社会及
    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只有后果跟结果。只能面对,无法选择。
  • 充满希望的世界 2016-11-12 23:38
    南方周末真是中国媒体的良心。同意一楼观点。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