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同性恋隐喻语大全及其文化诠释】
分享到:
17已有 6526 次阅读  2013-03-02 19:51


分享 举报

                      【中国古代同性恋隐喻语大全及其文化诠释】

     清代以前,无“同性恋”一词。然而中国古人却不缺乏对这一现象的表达和阐释,并且话语的丰富多彩、语义的幽微隐曲、语感的弹性深刻远胜于今人简单划一的“异性恋(爱)”,令人惊叹、发人深思。据粗略估算,古代指代男子同性恋隐晦语约有56种,而指代子同性恋隐晦语只有区区2~3种。(转载请说明)

由新浪微博:@The_Emancipation_of_黄达润  或  @同志榜样 整理

 

中国古代同性恋隐喻语大全及其文化诠释
序号 隐喻语 词汇来源或引用 原文 注释
1 “龙阳” 《战国策.魏策四》 “魂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涕出?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令臣直欲 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乎?魏王曰:误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于是布令于四境之内,曰:有敢言美人者族。” 讲述了“龙阳君与魏王泣鱼固宠”的故事。由此产生了“龙阳君”、“龙阳之宠”、“泣鱼”等一系列的同性爱恋概念,而在古代文学书写中,“龙阳”一词的指代频率几乎是最高的。比如《红楼梦》中就有描述薛蟠动了“龙阳之兴,因此也假来上学读书”。
2 “分桃”
(或“余桃”)
《韩非子》卷四
《说难第十二》
“弥子名瑕,卫之嬖大夫也。弥子有宠于卫。卫国法,窃驾君车,罪刖。弥子之母病,其人有夜告之,弥子轿驾君车出,灵公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犯刖罪。”异日,与灵公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以其余鲜灵公。灵公曰:“爱我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瑕色衰而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尝轿驾吾车,又尝食我以余桃者。” 春秋时卫灵公专宠弥子瑕,弥子瑕吃桃子而和卫灵公分享。后常称同性恋的被动方为“弥子(瑕)”。因此,“分桃之癖(好)”也指对同性恋的偏嗜。
3 “断袖”
(或“断褏”)
班固《汉书.佞幸传》
第六十三
“(董贤)为人美丽自喜,哀帝望见,悦其仪貌,宠爱日甚。出则参乘,入御左右。常与上卧地。尝昼寝,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其恩爱至此。” 讲述了汉哀帝与董贤的故事。汉哀帝宠爱董贤,不仅“断袖而起”怕惊醒了董贤的睡梦,还曾经有过禅让皇位于他的想法。在许多文学书写中,时常将分桃、断袖一起使用,并提以指同性恋。南朝沈约在其《忏悔文》中就曾自述:“淇水上宫,诚无云几;分桃断袖,亦足称多”。
4 “欢人” 古诗词 “半世伶俜半袖衣,断袖分桃难断情。龙阳歌酒漾孤蓬,欢人离尘独忘机”
“欢人者,龙阳,安陵诸君之徒。男欢双凤,炽炎双龙,清而不妖,泱泱侠胆男子之风,非狡童,娈童之流。自始祖圣王黄帝迄今,个中翘楚欢人者,不可胜数……”
“欢人”是“断袖”的通俗说法,因为断袖是个动词,所以才有“欢人”这个词用以称呼代替。“大欢”是欢人中扮演偏男性角色的一方;“小欢”与其对应,为欢人中扮演偏女性角色的一方。
5 “鄂君绣被” 汉*刘向
《说苑·善说》
“于是乃召越译,乃楚说之曰:‘今夕何夕兮,搴中洲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于是鄂君子皙乃揄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鄂君子皙,亲楚王母弟也。官为令尹,爵为执圭,一榜枻越人犹得交欢尽意焉。今君何以逾于鄂君子皙,臣何以独不若榜枻之人,愿把君之手,其不可何也?”襄成君乃奉手而进之,曰:“吾少之时,亦尝以色称于长者矣。未尝过僇如此之卒也。自今以后,愿以壮少之礼谨受命。” “鄂君绣被”记述了楚襄成君与庄辛的同性爱恋情谊。另有著名的同性恋诗歌《越人歌》,则讲述鄂君与船夫之间的同性爱恋。而这个词语也成为了同性爱恋的典型指称。
6 “外宠” 见《韩非子*说疑》 “内宠并后,外宠贰政,乱之道也。” “外宠贰政”指外宠靠着国君的宠幸而在政治上和正卿争权,此处外宠的所指就比较宽泛。男外女内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周易*家人》有“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于是外宠就成为男性受宠者的代称。春秋战国时期,外宠泛指国君的嬖臣,其中虽然不乏以身侍君的同性恋者,但并不全是。明清时期,这一概念具有比较特定的含义,并且所对应的从国君变为官僚豪贵。《醉醒石》第八回中某些大户富豪“情分外宠,里边反不及。”意思是说他们因同性恋而疏淡了与妻妾的关系。
7 “佞(nìng)幸” 《史记*佞幸列传》
和《汉书*佞幸传》
“弥子瑕之行,足以观后人佞幸矣。” “佞幸”特指以谄媚得到君主宠幸的人,如邓通、李延年、董贤之流。但在更广泛的应用上,凡不通过仕途正路而以柔媚便辟获宠者皆可称之为佞幸。所以,它是否指同性恋者需要针对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宋人王禹偁《乡老献能书赋》曰:“然后佞幸之风不起,激劝之道自彼。”
8 “嬖人” 明*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三回
“嬖人伍参奏曰:‘令尹之言非也。郑谓我力不及,是以从晋;若晋来而避之,真我不及矣。且晋知郑之从楚,必以兵临郑,晋以救来,我亦以救往,不亦可乎?’”
语见《左传·昭公九年》:“卫襄公夫人姜氏无子,嬖人婤姶生孟絷。”可见“嬖人”最早应指爱妾,即君夫比较疼爱的侧室。后“嬖人”可意同“嬖臣佞幸”外,一般指官僚士大夫的宠幸。如《墨子*鲁问》中,“鲁君之嬖人死,鲁人为之讳,鲁君因悦而用之。”
9 “磨镜” 见《清稗类钞》第三十八卷
《洪奶奶与妇女昵》
(清末民初的上海“女同性恋”组织——“磨镜党”的描述)“沪妓有洪奶奶者,佚其名,居公共租界之恩庆里,为上海八怪之一……所狎之男子绝少,而妇女与之昵,俗所谓磨镜党者是也。洪为之魁,两女相爱,较男女之狎昵为甚;因妒而争之事时有之,且或以性命相博,乃由洪为之判断,党员唯唯从命,不敢违。有妓曰金赛玉者,适人矣,与洪有同病,遂挟巨资出,易姓曰陈,居九江里,与洪衡宇相望,为洪所惑,尽丧其资斧,几不能自存,洪之服御奢靡,挥霍甚豪,固皆取给于所欢之妇女,而得于洪者尤多也。与洪昵者,初仅为北里中人,久之而巨室之妾女,亦纷纷入其党,自是而即视男子为厌物矣。” 古代女同性恋之间的行为。在中国古代,女同性恋多称为“磨镜”,双方相互以厮磨或抚摩对方身体得到一定的性满足,由于双方有同样的身体结构,似乎在中间放置了一面镜子而在厮磨,故称“磨镜。”
10 “对食” 最早源自汉朝
《汉书》
“官婢曹晓、道房、张弃,故赵昭仪御者于客子、王偏、臧兼等,皆曰宫(曹宫)即晓子女,前属中宫,为学事史,通《诗》,授皇后。房(道房)与宫(曹宫)对食。”,应邵注曰:“宫人自相与为夫妇名对食,甚相妒忌也。” “对食”原义是搭伙共食,后来的解释有两种:第一指今天的所谓宫里女子间的同性恋,那些得不到帝王宠爱的宫女在深宫里因不得与异性接触,与女子发生同性爱;第二也指宫女与和太监结成挂名夫妻。
11 “男色” 语出《汉书*佞幸传赞》 “柔曼之倾意,非独女德,盖亦有男色焉。” “男色”指对同性具有吸引力的男性美色。
12 “男风” 《豆棚闲话》第十则 “刘公平素极好男风,那几个小子就是刘公的龙阳君。” “男风”最早出处已无从考究,最晚应在明朝,指同性恋现象或同性恋活动。左风:古代认定为男居左女居右,所谓“男左女右,古人通礼”(《醋葫芦》第十四回)。由此,左风意同男风。然而,古代同性恋隐晦语中有“男风”却无对应的“女风”。
13 “南风” 明*岐山左臣
《女开科传》第五回开篇
“从来美男姿色,如宋朝、子都、弥子瑕一辈,都是南风的宗派。后世有要从背底营生者,自当供奉三君子,事如神明,尸之祝之。。然后可指望尾闾川流,驼峰山压,取之不竭,用之用余,所谓取精多而用物宏耳。照明如今的梨园,都奉什么老郎为优祖。你道老郎是怎样一个人物?实是一个婴儿的塑像。想必他生前原是小官出身,死后升做老郎的……” 南,本为方位词,即南方,与“男”谐音,隐含男子之意。其又多一层含义,即流行于南方的男子同性恋之风,彰显了明清同性恋文化的地域特征,以江浙闽粤为盛。有歇后语“顺风使帆进北京—都是男风”以调侃男色的盛行。
14 “翰林风” 南国学士《翰林风》 古代春宫画《花营锦阵》第四图,题诗《翰林风》:“座上香盈果满车,谁家年少润无暇。为探蔷薇颜色媚,赚来试折后庭花。半似含羞半推脱,不比寻常浪风月。回头低唤快些儿,叮咛休与他人说。” 顾名思义与明清的科举佼佼者“翰林”有关,反映了中国古代同性恋的群体指向性。“翰林风月”有时亦指男女间的肛交,如明吕天成《秀榻野史》卷二《赵大里戏金氏后庭》有诗《后庭宴》:“半榻清光,一窗明月,床头幽会情难悦。美人无可奈何多情,翻做个翰林风月。”后来已泛化了其含义所有男子之间的同性性行为。
15 “金兰” 清*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
卷四《金兰会》
“广东顺德村落女子,多以拜盟结姐妹,名金兰,女出嫁后归宁,恒不返夫家,至有未成夫妇礼,必俟同盟姊妹嫁毕,然后各返夫家,若促之过甚,则众姐妹相约自尽,此等弊习,虽贤有司弗禁也。李铁桥廉使令顺德时,素如此风,凡女子不返夫家者,以朱涂父兄,且鸣金号众,亲押女归以辱之,有自尽者,悉置不理,风稍戢矣。” “金兰”一词原意为友情契合,交谊深厚之意。如《易*系辞上》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又如《世说新语*贤媛》描写山涛与嵇康、阮籍一见如故:“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到明清时,“金兰”开始有狭义化为“同性恋”的倾向。如《国色天香金兰四友传》描写苏易道和李峤之间的同性爱:“自是二人心意相孚,深笃金兰之利;事情浹恰,不啻(chi)芝兰之美……日则谈笑歌乐。夜则交股而坐。”
16 “契父”
“契兄”
“契弟”
《万历野获编》
《补遗卷三*契兄弟》
“闽人酷重男色,无论贵*妍媸,各以其类相接。长者为契兄,少者为契弟。其相爱者,年过而立尚寝处如伉俪。” 作为同性恋伙伴之间的相互称呼,“契父”、“契兄”、“契弟”在明清时期的福建等地有所使用。
17 “大佬官”
(或“大老”)
《龙阳逸史》第四回 “连这近来的大佬官,也都是只生得两个眼眶子,那里识些好歹,见着个未冠,就说是小官,情愿肯把银子结识这个。” 此词流行于江南,指年长且具有财势的阔佬,多好淫且男女通吃。至今仍被保留在某些方言区,不过现在这个词仅指有财有势之人。
18 “老斗”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八四回
“无奈他的老斗阔,要抬举他做统领,那些兵弁,就只好对他站班唱名了。””《负曝闲谈》第三十回:“我说句老实话,要是一个相公认定一个老斗,一个老斗,能够在他身上花多少?”
“老斗”出现在清季,专指徦玩伶旦之人。清中末至民国初年京师中一些有男孩子专门为男人服务的地方,称为堂子、大下处或寓所。这些男孩子是学戏的,但主要是侑酒、陪侍男客人,人称这些小优为“相公”,对这些常混迹其间的老主顾就称为“老斗”。旧时直隶、山东一带对农民的贱称。
19 “小官”
“小朋友”
《浓情快史》第七回
明*天然痴叟
《石点头》卷十四
“白公子正妻已死,娶了一妾。只因好小官,房事稀疏。”
“王仲仙,你真是天生的造化,这一个小朋友如花似玉,没来由被你(潘文子)牵缠下;他夜里陪伴着你,你日里还绕不过他,好一对不生产的夫妻,也辨甚么真和假?”
明清时期,“小官”是对少年男子的亲切称谓,后一般特指年青的同性恋者。好小官:指喜欢以少年人为同性恋对象。小官出身:指少年时是同性恋。《绿野仙踪》第四十回:“谷大恩是个小官出身,幼年时与尤玮不清楚。如今虽各老大,到的还是知己。” 老小官:指曾为“小官”,年龄已大的同性恋者。做小官:指为人男宠,具有一定的卖身色彩。
20 “顽童” 语出《尚书*伊训》 “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 自明以始,同性恋文献大幅度增加,其中常有“比顽童”的提法。“比”即亲近、甲玩的意思,“比顽童”被视为乱风的一种,后代指“玩弄娈童”。《聊斋》到了清代,约定俗成,“顽童”成为经常使用的词汇。
21 “娈童”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
《娈童》诗
“娈童娇丽质,践董复超瑕……足使燕姬妒,弥令郑女嗟。”(“董”指董贤,“弥”指弥子瑕) “娈童”专指貌美年少的男宠。
22 “妖童” 汉*仲长统 《昌言·理乱》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
“妖童美妾,填乎绮室。”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亦作“妖僮”。此词多指男色,常与妾妇女、娼女并提,可见其扮演的也是女性化的供人玩弄的角色。如《长安古意》《边材》又作”邪恶的小子”的意思,也有对兴兵作乱者或侵略者的蔑称。唐人刘禹锡 《平蔡州》诗之三曰“妖童擢发不足数,血污城西一抔土。” 清人朱琦 《狼兵收宁波失利书愤》诗:“妖童喷雾作狡狯,截江拦杀火又起。”
23 “嬖童” 《左传*哀公十一年》 “公为与其嬖童江锜乘,皆死,皆殡。” 本义为受宠的小童,此词后逐渐专指“娈童”。
24 “小唱”
“小手”
清人吕种玉《言鲭》
卷上《比顽童》
“明代律有鸡奸之条,然而有莲子胡同之承应。今此风愈炽,至有开铺者,京师谓之小唱,即小娼也,吴下谓之小手。遍天下皆然,非法之所以能禁矣。” 本指明末清初唱小曲的艺人。京师有“小唱不唱曲”之谚,小唱卖色之风在清代更加流行。“小手”一词仅在《言鲭》中出现,因其方言之故,流传范围极其有限。
25 “兔子” 《品花宝鉴》
第五十回
“婊子无情,兔子无义,你的钱也干了,他的情也断了……” 传说月中有兔,而月为阴,故兔性不论雌雄皆属阴,男伶饰女为旦,常被女淫,恰似雄性荡然无存的兔子。又有一说兔雌雄同体,望月而孕,类同于虽男似女的娈童。清*里人何求的《闽都别记》(第一七五回)。另还新创出“海兔”一词,专指海盗的娈童。
26 “卯孙” 《大明天下春》
卷八《江湖方语》
“卯孙,乃小官也。” 古时对同性恋被动方的蔑称,”卯”在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的对应关系恰好是“兔子”。”牵孙”谓“与小官交朋友”。
27 “弄儿” 《汉书·金日磾传》 “日磾子二人,皆爱为帝弄儿,常在旁侧。弄儿或自后拥上项。”
专指供人亵玩的童子。清代著名诗人兼书画家郑板桥曾在《板桥自叙》中公开承认自己喜好男色:“又好色,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又作:惹人逗弄的孩子。唐李绅《忆至巩县河宿待家累追怀》诗:“闺信坐迟青玉案,弄儿闲望白羊车。”
28 “相公”
“象姑“
(像姑)
清*徐可
《清稗类钞*优伶类》
“都人称雏伶为像姑,实即相公二字,或以其同於仕宦之称谓,故以像姑二字别之,望文知义,亦颇近理,而实非本字本音也。” 流行于清代,后词由前词演化而来,两者均指梨园中专演旦角的男伶。“相公”本意为宰相的敬称,后又泛指官吏;旧时称女子的丈夫、人们称读书人或成年男子也为相公。清季开始产生异化,被专门用于指地位卑下的男优,官吏及文人开始忌讳此称呼,以被称呼“相公”为耻。乾隆中叶以后其语义又被进一步污染,变为陪酒接客、为人玩物的伶旦的专称,也称“象姑”或“像姑”。
29 “圊童” 明无遮道人《海陵逸史》 “惟童儿之少而美者,名曰圊童,与男子交好,情若夫妇,则从其后粪门(菊花)投入,亦如妇女之抽送往来,第时时有不洁之物(便便),带于阳物痕内,俗诮之为戴木樨花。” 圊,本为厕所之意(《广雅·解释》) 以”圊”置于”童”前,其排污泄欲的用途一目了然。
30 “狡童” 《肉蒲团》第三回
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七
“(未央生)平日是水陆并进的,女色也好,男风也好,身边所用的管家,没有二十以外之人。不是梳油头的峻仆,就是穿华服的狡童。”
“(淫僧金和尚)不敢公然蓄歌妓;而狡童十数辈,皆慧黠(xia)能媚人,皂纱缠头,唱艳曲,听睹亦颇不恶。”
本指姣美的少年,如《诗经*郑风》有一首《姣童》诗:“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后产生异化。
31 “邓生”一类 《切口大词典*星相类》 “邓生:男风也。” “邓生”指汉代的邓通。因此,以人名代称古代同性恋者为一类。如郑樱桃、韩子高、安陵、董贤、冯子都、秦宫、慕容冲、邓通、周小史等等。这些人均为各代君王或权臣的男宠,在后人反映同性恋内容的文学作品中,这些名字被频繁使用。例如晋人张翰的《周小史诗》;宋人梅尧臣的《冯子都诗》等。
32 “勇巴” 《矶园稗史》卷二 “京师士大夫,一时好谈男色,恬不为怪,讳之曰‘勇巴’。”
33 “旃(zhan)罗含”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佛经中名男色为旃罗含” 佛教用语中专指代男色的词语
34 “田女儿” 《宜春香质*月集》第三回 “今之‘田女’儿越入肉越快活,越贪越爽利。” 明陆容曾释“田女”字曰:“‘田女’音少,杭人谓之男之有女态者。”(田女:上下结构)
35 “垆子”
“林人”一类
《梨园史料》
《燕归来簃随笔》
“北平人谑为人男宠者曰垆子。” 另有“剃头篷子”“花档子”“囤子”指京城一些以剃头或小唱为业兼色情服务的人。
36 “男宠“、
“男妾”、
“男娼”、
“男妓”等一类
37 “后庭(花)” 《雨花香*四命冤》 (娈童张隽生)“后来遇见一林客人,惯喜男风,见隽生年少清秀,便留在身边,贪他后庭” “后庭”一词原指后宫妃嫔的宫廷,不知何时开始喻指同性性事被动一方的肛门。
38 “贴烧饼”
“打蓬蓬”一类
《红楼梦》第九回 私塾顽童金荣嘲笑秦钟与香怜:“贴的好烧饼!你们都不买一个吃去?” 同“磨镜”一样,也是取形似之物指代同性性行为。男子鸡奸或两女子性爱时,艺人以前胸紧贴另一人后背,犹如两张拆分不开的烧饼故称。此类隐喻同性性行为的方言可谓千奇百怪,如“塌豆腐”“炒茹茹”“善善”“戏虾蟆”“铸火盆”“弄若葱”等等。
39 “小官塌坊”
“南院”一类
《牟而钗*情奇纪》
第一回
李摘凡卖身救父“行来行去,撞入南院。此南院乃聚小官养汉之所……” 古时男妓院,男色服务场所。另有:“相公堂子”“下私”“私寓”等。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评论 (13 个评论) 发表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