饯春风雨——20140407
分享到:
2已有 477 次阅读  2014-04-07 23:22


分享 举报
饯春风雨:2014 3月阅读小结
  
  
雨骤风狂三月暮,等这次连绵两周的风雨散去后,就到了穿短袖的季节,夏天将如君王般重临,春天只有明年再见了。
  
Danny分享了一篇豆瓣文章给我,《你是想读书,还是想读完书》,http://site.douban.com/220187/widget/notes/14728513/note/338516389/?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看了之后确实有当头棒喝的感觉,确实现在读书很多时候追求的是快读完,而不是细细体会。但在这信息爆炸的年代,看着家里书架上一大半没有读过的书,那种焦虑是克服不了的。可能广度和深度,现在还是更偏重广度一些吧。
  
现在写每月读书总结,倒简单得很,把日常看完后总结的微博和微信抄一下就好 :-)
  
《巨流河》,齐邦媛。算是近来看过的一本能打动人心的书。好看的书很多,爱看的书也很多,但总有几本书(不必是最好的)能拨动心弦。
   
作者以八十高龄回首前尘往事,文字空明澄净,经过岁月的磨洗,如同古瓷,已经褪尽火气,温润如玉了。家国山河,黍离之悲,都在干净与内敛的文字下从容道来,如同书中几次提到的,台湾最南端鹅銮鼻灯塔左侧,有一个小海湾叫哑口海,太平洋的汹涌波涛冲至此处,音灭声消。书中前几章的乱世风云最是精彩,渡海之后的岛居岁月,虽然宁静,写得却绝不枯燥,到最后一章,乱世同学暮年重逢,感情激荡戛然而起而又重归平静。巨流河的女儿,终于安居于哑口海。
    
作者齐邦媛教授本人,是值得敬佩的。文化的传灯人,没有刻意的抱负,随性进取,却成就一番事业。作者父亲齐世英,也是一代传奇,末代士人的铮铮风骨。

抄书: ……(武大)校长王星拱突然在文庙前广场召集师生,宣布一个重要的讯息:战事失利,日军有可能进犯四川……必要时撤退进入川康边境大凉山区的“雷马屏峨”彝族自治区……在初春的寒风中,中国早期的化学学者,武大创校人之一的王校长穿着他的旧长袍,面容清癯,语调悲戚,简短的总结说:“我们已经艰辛的撑了八年,绝没有放弃的一天,大家都要尽个人的力,教育部命令各校,不到最后一日,弦歌不辍。”
  
为这句“不到最后一日,弦歌不辍”摘抄。
    
“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巨流河中,齐邦媛先生记述了大学生活时老先生们教授英文诗歌的回忆,谈到自己如何逐渐领略的英文诗歌之美。买过一本拜伦雪莱济慈的诗歌选,读起来音节音韵都很美,但很难读懂。译者查良铮也是首屈一指的名翻译家,但无论如何,那种音韵和对称的美感,翻译过来就都丢失了。无法理解英文诗歌的美,算是遗憾,因此读到有名师导读,格外羡慕。
    
想起大学时的一位老师。
    
我的大学是血统纯正的工科大学。甚至在50年代初高校院系大合并之前,早在1917年,就以法科换北京大学的工科,专办工科。所以在这样的大学里,文科教研室的地位应该是很尴尬的,但还是开设了一些文科的选修课。我在大一的上下两个学期报名了陈冲敏老师的《唐宋词》和《中国古代诗歌》两门选修。以前随手读点古诗,只觉很好,在课上有先生引导分析鉴赏,又是不一样。
  
选修课每天上下课都是匆匆,虽然考试成绩还挺高,但和陈老师没有私人交往,只是大一下学期有一次参加辩论赛,陈老师是主评委(还有其他四个评委),我们客场作战失利,感觉被吹了黑哨。后面一堂选修课陈老师看见我,竟然记得,在课间的时候特意告诉我,他是投了我们的票的,让我很感动。
  
去年在中图网买书,看到一本《唐宋词一百五十首》,落款是陈冲敏选注,一下子记起了大学往事。马上收藏起来,等攒足了其他书一起买。但过了一段时间,书已经没有了。再跑到孔夫子旧书网上,倒底买了一本。时光磨洗,当年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已经都忘了(也许我还能找到笔记),但想想当初在一个纯工科的环境里,有人能为自己打开一道领略诗词之美的门,心存感激。
  
  
《百兽越狱》,萨苏。在这之前看的书都太严肃,看本轻松一点的。萨苏自己的漫画像是一个说书人,他也的确是个说书的,一点子的事儿,可以拉东扯西写上十几页还让你听(看)得津津有味。我觉得他的书特像棉花糖,一点点糖,加点食用色素,出来后五颜六色一大团!甜美好吃,一吃停不下嘴,吃一口还想第二口,一会儿就吃完,可能没营养。他的书也是,看着挺厚一本,拿起来就放不下,看一章再看一章,一晚上就看完——口语化写作的书看起来就是有速度感,但要想从中找点人生意义那就缘木求鱼了。但我吃东西只讲好吃从不看营养,看书也是全凭有意思不讲思想性。能把书写得有趣我觉得对一个作家是一个极高的评价!
  
萨先生写过一本动物的书,这本书也是把从朋友那里听来的见闻再北京侃爷说书一样说出来,讲得是各种动物的各种越狱,真是有益有趣。有些文章是几年前的老文章也收录进去,包括我最喜欢的这段描写:“哺乳动物,特别是大动物,比如大象,吗都是有人情味儿的,而且智力很高。比如大象脚上扎了此,你给它拔刺上药,乖得很,可以把药箱挂在象鼻子上,它就乖乖抬着大肥脚让你收拾,疼也绝不踢你。你一招手,伸鼻子就把药箱递过来,比自家儿子还懂事呢。”
  
不过书中把日内瓦和苏黎世弄混,把母系社群的大象团体首领说成大公象,算是白璧微瑕。
  
  
《丫头儿》,赵赵。我是赵赵的脑残粉,能买到的书,包括小说和散文都买了。赵赵以前的几本小说都是我的心头好,尤其那本《动什么别动感情》曾是我四处出差生活时带在身边用来做精神马杀鸡的,但那几本小说,基本都是一鸡两吃,剧本小说套拍的,所以整体风格迁就电视风格,热闹,隔几章要有一个高潮点。这本书里收录的两篇中篇,《王招君》,《丫头儿》,是真正当成小说写的。语言还是京味儿,嬉笑怒骂任意挥洒,但情节上完全是两个路子,信笔写来,无波无澜,尤其丫头儿那一篇,基本就是生活记录,情节性极弱。但还是很好看——脑残粉儿不是白叫的。
  
只是这幽默的文字底下,不再是道路曲折前途光明,隐隐中有生活的残酷,像加了奶的咖啡,无论如何,舌底下的一丝苦味是挥之不去的。老实人人皆欺之,欺负老实人的人也未必有什么报应,好吧,其实这就是生活。
  
  
《新解水浒传》,周思源。有一度非常喜欢看这种名著解读类的书,一放多年后,从去年又捡起中华书局的这一套四大名著解读,已经读完周思源解读红楼梦和刘逸生解读西游记,接着读水浒。
  
四大名著中,最喜欢的是红楼,其次西游。年轻时候不喜欢三国,主要是觉得文字无味,现在重看,觉得三国的大架构已经可以弥补文字的枯干,而水浒的情况正好相反,那种事情白描活灵活现的语言一开始就喜欢,但随着年龄渐长,对其中很多人物越来越不喜欢,一群流氓无产者。
  
周先生的红楼解读就颇得我心,这次看水浒,也几乎句句说中心事,所以读起来自然愉快。周先生偏爱的是鲁智深,林冲,武松三人,这也正是大多数人心中的最爱。对宋江,周先生总的来说持正面观点,我同意他的看法,没有宋江的苦心经营,梁山泊不过一草寇始草寇终而已,但我对宋江,实在是喜欢不起来。而对很多人喜欢的李逵,周先生毫不掩饰的厌恶,点赞,我也是非常讨厌这条嗜杀成性的黑汉。
  
说起宋江,想到唐僧,刘备,三个人,一个是独行西域出生入死的大德高僧,一个是胸怀大志三分天下的乱世枭雄,至不济的也是横行黄淮一代的巨盗之首,怎么到了书里都是一副动辄就哭软蛋脓包相,若在加上红楼的富贵公子宝玉,四个人对坐对哭倒也难分胜负,可并称Tear 4了。
  
书中还有一段分析十分精到,就是为什么最后十几回打方腊,作者几乎是催魂索命般的结果了大多数好汉的性命。原来作者必要在金国入侵前瓦解梁山,否则,梁山兄弟如此厉害如此忠心,汴梁城破之时人在何处?为解决这个逻辑上的难题,作者只能痛下杀手了。至于为什么是死在征方腊战役中而非征辽战中,也有分析,死在本朝人手中算内部矛盾,但死在异族人手里就太丢人了。
  
  
《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著。又换了一个风格的书看。最近看的小说都太内敛太拘谨,换本煽情的。其实从我国传统要求来衡量,这本书写得有些太不克制感情,“往而不复”。但架不住情节催泪效果强大啊,亲情友情爱情家国之情,哐哐猛上,虽然有煽情之嫌,但一样看到无法自拔。不知道书中的事情是否有亲历,但肯定与作者成长是有相关的,所以写起来感情是没办法控制也是能理解的。
    
很喜欢的是书中描写的巴基斯坦,阿富汗一代,仍然受部族传统影响的生活(我不是喜欢那种生活本身而是喜欢对这种生活的描写),男人的荣誉与责任,亲族的凝聚力,一诺千金,以前在看贝布托的传记时就看过类似的描写。可惜我在某地常驻快两年,却日日忙于工作,从未想过去真正了解当地的文化。
  
这本书也是欠好久的债了,早就买了没看(这么说起来一屋子书债我该自杀去了),胡赛尼另外两本书也买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看。买另外两本书,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书名好听:灿烂千阳,A Thousand Splendid Suns;群山回唱,And the Mountains Echoed。一看这名字我的“买椟还珠症”就发作,买。
  
书中的阿富汗曾有过繁荣富足的时光——不过这也是从一个富家少爷的眼光来看,后文中借一个司机的口中说出“你一直无非是个过客而已”。想起06年,一天早晨在吃早饭的时候,听到新闻说中国某修路公司在阿富汗的营地被袭击,很多筑路工人背井离乡来赚点辛苦钱,却不料客死他乡。大家赶紧给阿富汗办事处的兄弟打电话问平安。
    
不过离那里那么近,却一直没去成,还是有点遗憾的。我也廉价的祝福一下,愿那片土地早日摆脱战乱,迎来真正的现代与繁荣。
  
  
《怒放》,卢庚戌,饶泽佳著。我对水木年华的喜欢是一而贯之的,最开始在当当上偶然看到卢庚戌出了一本书,顺手放到收藏夹里,但也没想买。再后来看到卢庚戌当导演出电影了,想着一定要支持去电影院看,却因为那段时间太忙错过档期了。再再后来看到水木年华出新专辑了,这次都连上了,书,电影,专辑三位一体了。哎呀,好想专门写个日记来说,这里就简单说说吧。
  
小说挺有意思,怀念青春但不走催泪的路子,自嘲嘲人,蔫坏蔫坏还有点冷清,但又不是那种惹人暴笑的。挺好,我这个岁数,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经不起催泪弹了,淡淡的来句天凉好个秋,甘苦自知就行了。
  
  
《消失的植物》,柯珊著。从硅藻到裸蕨到树蕨到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一路走来的植物进化之路。一将功成万骨枯,而今日孑遗下来的植物种类,其在进化途中消失的同族又有多少。不过自然的淘汰还可说是进化的必然,人类带来的灭绝才是最让人心痛。
  
从小时候起我好像对动物植物类的书特别感兴趣,四年级在儿童图书馆办了图书证后,借的第一本书就是叫什么“神奇的植物”,第二本就是动物书,初中课本中,我最喜欢的课本之中也有植物和动物。高中时生物课代表也拿过生物竞赛的奖。大学时报了个专业带生物两个字谁知去了才知道是满拧。
  
高中文理分科后我报了理科,初中语文老师听说后闻言变色,说他怎么报了理科。对于这一点,倒是从来没后悔。只是想想是不是应该真正的去学生物——不过这个也早就释然了。工作和爱好是两码事,有人说把爱好干成工作,好像把外面相好的女人娶回家做老婆,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体。我也觉得,以我散漫的个性,即使真的干了自己爱做的事情,也未必能做出什么来,反而可能连兴趣都做没了,还不如现在这样,拿“工作不是兴趣”当借口吹吹牛,“如果怎样怎样,我就如何如何”的好。
  
还有一句犀利的一针见血的话好长一段时间我用作签名:一些兴趣和特长,拿来做业余还挺NB的,但一旦变成职业,就弱得不行了。
  
  
《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宋石男。算是最近看过的一本比较“硬”比较有“重量”的一本书。虽然内容很扎实,但读起来并不难读,作者的文笔好,是很多大段的议论也并不面目可憎,反而读起来有酣畅淋漓的感觉。
  
看别人微博,你的问题在于“第一,读书不多买书太多”,“第二读书不多思考太多”,“第三,还TM话痨”,当时感觉膝盖一软,连中三枪。但回头想想其中第二条我有些给自己贴金了,其实我一直以来最大的问题就是思考太少。读书看戏图一畅快,但很少往深层次去思考。随读随忘,赚一个过眼烟云。宋作者也读书,可看人家读完,各种观点各种语录融会贯通信手拈来,真是既羡又恨,不过人家是专业的,只能这么宽慰自己。
  
书分“阅史”“观人”“鉴世”“读书”四部分,最精彩是“鉴世”这个专题。书中虽无明言,但借古喻今的含义也能体会得到。比如刚看到茂ming事件,晚上就读到关于保路运动的叙述,只好感叹,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
  
“清廷并非蛮不讲理,而是蛮横的讲理”。
  
“所谓塔西佗陷阱,就是当一个政府失去公信力时,不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刚性维稳真是害死人”。
  
“现在重看保路运动,我眼前呈现出这么一副画面:一个形象糟糕的政府和一些声名狼藉的官员,肩并肩坐在火山口,打算为国民办一件不算坏的事,但态度蛮横,手段肮脏,结果引发一场混沌不清却无法避免的大众运动:地方士绅因私利而抗争,立宪党人为推翻帝制而行动,哥老会为义气与地盘而雄起,平民百姓在“亡国亡种”的感召下蜂拥而至……”
  
我觉得我自己的观念也在慢慢修正,比如以前以为的“学生运动时天然正确的”现在也在改变,书中的“1925年火烧晨报馆”时间也是在说这个道理。“争自由的唯一理由,就是期望大家能容忍异己的意见与信仰。凡不承认异己者自由的人,就不配争自由,就不配谈自由。”
  
书中说雍正,也是既让人齿冷也让人好笑。
  
  
《哈扎尔辞典》,米洛拉德 帕维奇著。又是一本“holiday Killer”。我觉得我还是适合读些经典的好好说事儿的书,这种作者嗑了药写出的书还是嗑了药再读比较合适。
  
去年关注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微博,几乎对这本书是地毯式的轰炸宣传,N多学者座谈N多名家推荐,我就见不得这样,于是赶紧买了——结果一放就快一年。可能寄予的希望太高了,看了之后,迷惘了。
  
公平的说,书还是不错的,想象力很奔放,如果有心情,去细细欣赏那些句子后面的想象力可能也是一件挺享受的事儿,但我还是要看故事啊,作者还是有点故事梗概的,但好像三根草绳编了一个漏洞巨大的网去网住一个大软体动物,这点梗概根本无法阻止作者奔放想象力的四处溢出。作者叙事是树形或星形的,一个分叉走下去,走着走着再一个分叉,再一个分叉,往而不复,于是就迷失在字词的迷宫里了……好像后现代画家的话,放大了看每一个色块都是好看的,但远了看就是一团五彩斑斓,目迷五色了,说不出整体了。
  
据说后现代小说家有一位叫博尔赫斯的,名著就叫“小径分叉的花园”,真是看了就迷路,不敢碰啊。
  
我觉得我看这本书的时机不对,要是20岁左右在校园里时,肯定会欣赏那些精美的细部描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要是再过十几年,可能总体把握能力更强一些,能从总体上理解到作者的意图,“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反而目前处于半瓶醋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可能糟蹋了一本好书。
  
看了一半实在看迷糊了,起来抓了一本警世通言,看了“西山一窟鬼”,“老学士报恩”之类,顿觉神清气爽,唉,还是三俗作品适合我啊。
  
  
《馂余杂记》,周绍良。我贴心的注释一下,第一个字念Jun,吃剩下的意思。
  
买这本书是因为看哪位美食大佬的书(大概是赵珩的,他是这本书的编辑)的时候,有推荐过这本书。当当京东上都没货了,后来还是在专卖尾货的中图网上偶然遇到了。
  
大半夜的看美食书,我这算报复自己吧。但看了之后,还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在我几十本讲吃的的书里面,这本书平平无奇,只好排个中游。
  
还是讲老北京吃食的,我觉得以我看了这么多吃货书,对老北京吃食的了解,至少算小半个遗少水平。便宜坊的鸭子正阳楼的螃蟹玉华台的汤包信远斋的酸梅汤,我从不同的书上读了小十遍还没吃就快腻了。但这本书有一个地方太促狭了,开头十几篇都是五六页的篇幅,我一般“看完这篇起床”,“看完这篇吃饭”,但看过一半出了一篇“馂余杂记”,和书名一样,一个一个小标题看下去,烤鸭涮肉烧饼果子卤煮灌肠豌豆黄……咋看这一篇都看不完,好像上学时遇到一个拖堂的老师,总觉得这句话完了该下课吧,他又开始讲下一道题。看着别人拉高音自己都得跟着喘不上气。我这次是“看完这篇去上厕所”,看到后来实在忍不住了,一翻目录,好嘛,后半本书都是这一个标题,我把书一扔下床,为这个憋出个前列腺炎不值当啊……

  
电影。

上个月有一部电影忘了记,《北京爱情故事》,这种拼盘式的爱情故事,看的第一个是爱情麻辣烫,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基本还是原来的水平,挺好看,但也没有惊喜。梁家辉和刘嘉玲那一段有趣,两个中学生的感情最干净。这类电影中,最喜欢的是英国的那部《真爱至上》。
  
  
《追风筝的人》。看完了小说自然要看看电影。电影中的喀布尔和白沙瓦据说就在中国的喀什老城拍的。
  
电影拍得太中规中矩了,本来和狗血的一部小说拍成了白开水。本来我的观点是,小说拍成电影,编剧最需要做的工作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千万要控制住自己的创作欲,不要节外生枝。但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也太懒了,基本上把小说描红似的描了一遍。问题是,原著小说是一部感情充沛的小说,以书法做喻就是草书,描红怎么能描出那种感情的酣畅淋漓呢?草书描成了楷书,便觉得呆板无比,成了四不像。
    
再做一个比喻,原著好像一条河,虽然河道大致有个方向,但感情随时泛滥澎湃,不受河道拘束,电影就是按照原来的河道造一条水渠,没有那么多随意的弯折,本来已经裁弯取直少了很多波澜,在剩下几个泛滥点又是无精打采,前面也没有太多铺垫,到了关键时候闷闷的喷口水意思意思,所以整体上无精打采。
  
当然也有亮点,亮点在音乐。还有演小阿米尔的小孩子,倒是演出了看原著时没能具象化的阴郁。
  
不过想来这种片子也是好莱坞比较边缘的小制作吧,拍成这样,已经很好了,我吹毛求疵了。
  
  
《怒放》。这部片子最大的惊喜在于,竟然是在我们学校里拍的……要不是讲的是一个故事,跟书都对不上号,感觉完全两拧。没有书那种蔫坏的特点,一口气往文艺加煽情的路子上走了。小卢的电影处女座,未见出彩啊。
  
  
《雪国列车》,全程紧张,影片传达的东西太多让我一时堵塞住了。让我想起黑客帝国的。有些迷惑的是某种程度上我接受威先生的理论,甚至最后那一刻我希望柯蒂斯接受他的条件。  
  
  
杂志
  
老四样《华夏地理》+《中国国家地理》+《孤独星球》+《环球银幕》,《中国人文历史》基本也算常驻杂志了,但一个月两期,太多了啊。三联的春季美食看了个开头,觉得那些专栏文字越来越烦人,拿腔做调,无首无尾,无病呻吟,做作得要死。看着就像一块冰冷肥腻的甜点,吃着就噎在喉头。
  
  
嗯,我的最主要问题在于“还TM话痨!”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评论 (4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飞跃赞比西 2014-04-08 22:42
    盼望着,盼望着,月初来了,楼主出新一期日志的脚步更近了。哈哈
    齐邦媛的《巨流河》和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是在去年读王小妮的《上课记》的时候才知道的。王小妮推荐的这俩本书确实不错。
    米洛拉德 帕维奇《哈扎尔辞典》我在书店看了几页,果断放弃。
    卡勒德胡赛尼的后俩本书我先书透一下,别抱太大希望,《追风筝的人》已经是作者的巅峰之作。
    今年的三联我没有看,去年的三联有关注时事热点,钱荒、SARS、职业焦虑症、斯诺登下半年突然变成小清新路线了傲慢与偏见、普罗旺斯呀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美食的散文梁实秋写的多。
    最后弱弱的问一句,楼主一般月初几号发行自己的日志?
  • Icaros 2014-04-09 23:53
    飞跃赞比西: 盼望着,盼望着,月初来了,楼主出新一期日志的脚步更近了。哈哈
    齐邦媛的《巨流河》和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是在去年读王小妮的《上课记》的时候才知
    哎呀,说得我受宠若惊,都害羞了呢
    理论上是每月最后一日写总结,实际上看拖延症发作的严重程度。
    夹边沟记事和上课记都没有看过,有空要看看。
    三联……傲慢与偏见和普罗旺斯都买了,职业焦虑症也买了,应景,但钱荒SARS斯诺登基本就没关注,plus,傲慢与偏见专辑做得真差。
    梁实秋其实也就是一本薄薄的雅舍谈吃,但我就着这本书下了三四年的饭。
  • 漠漠天海 2014-04-11 11:35
    读书与思考那一段也是中枪,两枪,思考太少,我爱的李碧华说小说要好看,所有我也是????只看好看的。看书太少,又慢,买来的书落满尘。微信朋友圈盗取了你的一句话,关于职业和业余那句,见谅。另外,求微信求认识。我想写读书笔记但懒,周围少有读书人,认识下可以激励我。嘿嘿
  • Icaros 2014-04-11 22:45
    漠漠天海: 读书与思考那一段也是中枪,两枪,思考太少,我爱的李碧华说小说要好看,所有我也是????只看好看的。看书太少,又慢,买来的书落满尘。微信朋友圈盗取了你的一句
    客气客气,那句话我也是偷的,不告而取。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