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高晓松: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文:火然】
分享到:
3已有 771 次阅读  2016-03-20 21:17


分享 举报
作者声明:本文为“火然”的原创作品,若需转载请与我联系,侵权必追究法律责任。也非常欢迎您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记者火然”(最下方扫码即可),与我取得联系。

晚上8点,一位朋友发朋友圈,说自己刚下班,在公交里单曲循环高晓松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听着听着,不禁泪雨潸然。
 
这位朋友刚过30岁,母亲在去年年底离别人世,春节那段期间,父亲又复发肺病,被送往医院。本来他想早些离家,一来可以回到先前的城市工作挣钱给父亲治疗,二来也想把照料父亲的事情推给家中的小妹,自己得以暂时逃避失去母亲的阴郁感。他向我抱怨过自己的父亲,说父亲只顾着吃烟、赌钱,家里的大大小小一概丢给母亲操劳,母亲是活活累死的。他曾盘计,母亲一走,便不管父亲死活。可老人家这一病,还是让他打消了最初的念头。于是他辞去原先的工作,在老家另找了一份工,跟妹妹一同照料父亲。
 
可父亲性子犟,还对子女抛气话:“你们走,让我死就好了。”他听了,一肚子气,却不敢在老人面前动怒,只好默默忍着。日子就这样一天天为生活琐细牵缠着,他哪里看得见远方,哪有闲情逸致读诗?
 
每回跟他聊,我都会有些心酸。我不仅不能为他分担痛苦,连分享,可能我都做不到。三十岁的忧愁,是尚未踏足社会的黄毛稚子难能体会的。但我能理解他的泪点,那是高晓松的歌里唱反了的东西——生活确实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身后的苟且、远方的苟且、高悬星空的苟且、地平线之下的苟且。
 
高才人愣是把母亲张克群讲的一句话,搞成了自己的名人名言,搞成了《晓说》,搞成了《晓松奇谈》,现在又搞成了一首歌、一支MV。至于会不会再衍生出一部电影、电视剧,也说不准。他曾在文章中写道:“我妈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所以我跟我妹走遍世界,然后我俩都不买房,就觉得很幸福。我妈说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生活有诗和远方。我和我妹妹深受这教育。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越是年长,越能体会我妈的话。”

大头才子高出身于高知家庭,父母都是清华教授。高知的精神境界其实非常自我,而且往往是自由至上。但问题就是,他“越是年长,越能体会妈的话”,是因为他越年长,收入、名声、职位都越来越高,如此一来,对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权也越大了,他当然可以不用过那匹夫匹妇们苟且扯蛋的人生。
 
党媒新华网(新华通讯社主办)曾发过一篇时政评论,叫作《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说的是,父母过着水深火热、生不如死的生活,生于80后、90后的子女们却痴醉于小资主义无法自拔。文中的观点我虽不敢苟同,但我确实能明白,苟且活着的我们父辈们的苦衷——他们是被战乱、被改革吓怕了的一代人,他们是庸庸碌碌只为养家糊口的一代人,他们是精神被高度压抑、话语权被剥夺了的一代人。
 
陈丹燕有一本书,叫《上海的金枝玉叶》,里面有一篇文章,写了上海最后的贵族——戴西小姐郭婉莹的故事(金星在《奇葩说》第3季中也讲过)。郭婉莹曾是金枝玉叶,50年代以后,经过了一次次运动的洗礼,这位千金小姐被当年的国家环境改造成洗马桶的布衣女,但她还是会“在贫民窟的煤球炉上,用铁丝在煤火上烤恰到火候的金黄的土司面包;用被煤烟熏得乌黑的铝锅,蒸出彼得堡风味的蛋糕”。
 
我们用尽文学去讴歌那些屹立不倒的精神和灵魂: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但我好想问,中国有几个戴西小姐?
 
我的奶奶才六十多,老得却跟已过耄耋之年的超级老太太差不多,浑身是病不说,还总是一次又一次地造访鬼门关。她的父亲,是一位在学堂教英文的先生。文革前,奶奶的家境还算不错,若是没有后来的变故,她起码能做一个好吃好喝的大家闺秀。可曾外公进了局子后,家道中落,奶奶成了苦劳力。再后来嫁给我的爷爷——一个穷苦而老实的农民,生了3个小孩。

“那时候我都急坏了。家里没米,我只能煮包谷羹羹,还得煮很稀,不然不够分。娃娃们又吃不饱,我就睁睁地看着,他们瞪大眼睛望着锅的那个样子,心就揪得慌。那些年,他们差点点就饿死啦!多亏老祖宗们保佑,他们活了下来。”奶奶是个老好人,心眼儿善,不害人,却总受人欺负。一辈子下来,积劳成疾,如今头全白了,仍在吃苦。而她牵挂的那3个孩子呢,也都长成了下苦力的老实人。
 
他们这辈子啊,为了活命,使完了气力。
 
你要跟他们谈诗和远方吗?你要说他们苟且偷生吗?他们就是因为苟且,因为舍弃了自由,才成全了我火然为所欲为的今朝呐!
 
那到了我们这代人呢?80后、90后的区隔其实更大,内部矛盾反而是更炽烈了。在70年代及其之前,是要穷大家一起穷,但我们这一代就不是这样了,现在是你穷你的、我富我的,表面上大家是齐心协力共建社会主义,实则貌合神离。富二代、穷二代的矛盾已被激化,这早就不是高晓松热血之年望见的世界了。
 
穷人家孩子的理想,是通过高考、人才招聘,最终跻身中产阶级;富人家孩子的理想,是申请出国、拿到绿卡,最终跻身移民行列;再富一点的,大概不会听高晓松的歌吧。

《生活不止远方的苟且》把我身边的一些同龄人听哭了,因为那歌里唱颂的自由、热烈、诗意、远方,是大家一生都无法攀及的东西。
 
我还有一个朋友,中产阶级家庭出身。他平时听民谣、喝茶、弹吉他、旅行,除了不会创作,基本上是学尽了文艺小青年的那一套,但一跟别人聊天,就是如何赚到钞票、买到房子、娶妻生子,如何实现社会阶层的跃动,顺利杀进上流社会。
 
我只好作此解释:大家挣钱都太累了,累的时候,就想想诗和远方吧,想得差不多了,明早继续跟进手头的Case。
 
真不知我是该捧腹大笑,还是该嚎啕大哭。

END

结尾附上《火然脱口秀》第4期“高晓松如果是Gay,会不会出柜?”欢迎拍砖!


作者声明:本文为“火然”的原创作品,若需转载请与我联系,侵权必追究法律责任。也非常欢迎您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记者火然”(最下方扫码即可),与我取得联系。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评论 (3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超光速 2016-03-21 03:13
    穷人家的孩子理想是成为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理想是移民。。敢情中国梦的的目标就是美国梦啊
  • xgf7758 2016-03-21 04:35
    大多数人只能跟着国家的走向寻找自己的路径,中国在拐弯,不是个人可以扭转的。
  • BenLoveXu 2016-03-22 19:58
    你唱歌真好听啊,火燃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