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不伤害亲人,一直相敬如宾?
分享到:
11已有 1347 次阅读  2015-03-12 13:40


分享 举报

赞友看了我上一篇日志,和我讨论这个问题,觉得我只是把现象呈现出来,亲人以爱的名义,相互伤害,这是很常见的现象。那么意识到这个问题,停止伤害不就可以了吗?

 

我想到李子勋,杨凤池2位老师在培训的时候,谈他们上节目的无奈。在节目里给来访者做访谈,当事人觉得嗯,想通了,纠结减轻了。但观众一头雾水,听起来平平常常,没看到有什么特别的,怎么见效的?如果继续这么做,收视率就没了。所以,不得不在访谈结束之后,或者一边访谈,一边给观众阐述理念。

 

我在活动中,也会做一些回应,当事人觉得有收获,但其他人没觉得我说了什么特别的话,觉得我就是一个陪伴者。

 

这很正常,不是当事人,很难从他主观的角度去体验。

 

与此相反的,那些一条一条列举成功方法、人生哲理、科学结论的文章,比较容易让读者抓到点。但读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写得通俗易懂,不容易。

 

有意思的是,我有个亲戚,他们夫妇读书很多,道理一大堆,家里藏书颇丰,好几书架,几天就看完一本,吵架的次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多。用他们的原话说,我们2个吵架的时候,就像2U盘,交换数据,比拼内存容量,你说这本书是这么说的,我说那本书是那么说的,希望用书里的观点,一砖头拍死对方,书到用时方恨少啊!于是,继续埋头苦读。并且在微信群里求助,这种情况下,读什么书才好。书和理论,变成了制服对方的武器。

 

这个例子,看起来和上篇日志不太一样,上篇日志的主角感觉有点任性,有点可爱,情绪比较饱满。而我的亲戚则比较理性,感受不到明显的情绪。但这2个小案例掀起风暴的原因,都是控制。希望对方满足自己,希望对方认同自己的道理。如果不满足,不认同呢,那么就增高音量,或者继续讲更大,更深,更权威的道理,用更强的力量施压。

 

谁不喜欢被认可,谁不渴望被满足呢?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看到自己的需要,直接说“我需要你的关心”“我需要你的认可”。这比讲道理“某某伟人怎么说的”“某经典教材、科学研究上怎么说”,做法官“你应该怎么做才对”,更直接。

 

用术语来说,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是一致性的表达。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即使知道,也绝对说不出“我需要你的关心”这样的话,觉得太肉麻了,更别说“我需要你的爱”“我想你了”。他经常说的,可能是:现在都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回来?你不是答应我几点回来的吗?都说了多少次了,怎么还不改啊?还能不能改好了?不能啊,那咱们就算了吧。

 

如果探索他和父母的关系,有可能会发现,小时候,父母对他说过类似的话,完全是照搬过来的。每当孩子向父母表达需要时,被父母严厉的批评,或者用讲道理堂而皇之的堵了回去,慢慢的,不敢再直接表达,恐惧随之而来的压力,习惯了忽略自己的感受,也习惯了打压别人的感受,一致性的表达就会变成不一致,甚至扭曲。不一致,对别人的责怪,拒绝理解,压抑,戴上一层自我保护的面具,以求在家中存活,在社会中立足,“民以食为天”。


伤害者,也有一颗受过伤的心。他用这样的方式,让你去感受他过往的伤痛。

 

慢慢 慢慢 没有感觉

 

慢慢 慢慢 我被忽略

 

你何忍看我憔悴

 

没有一点点安慰

 

慢慢》张学友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社会是家庭的延伸。龚自珍《病梅馆记》中写道: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下为部分译文)于是,锄掉端正的,摧残它,阻碍它自然的生机,让它变得倾斜,弯曲。这是文人墨客的喜好,有人把这个特别的嗜好告诉了卖梅者,于是他们伤害梅的嫩枝,去除笔直的枝干,谋求高价。就这样,江苏、浙江的梅花都成了病态。

 

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竟惨烈到了这个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梅,没有一盆完好的。为它们流了好几天泪之后,就发誓要治好它们:我放开它们,顺着它们的天性,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的束缚;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使它们恢复本性,保全健康的形态。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甘心情愿受到辱骂,设立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   

 

唉!怎样才能使我有很多闲暇的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贮存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的时光来治疗病梅呢?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评论 (12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talkthisover 2015-03-12 16:26
    所以要锻炼自己能够听出弦外之音,当对方很生气的表达的时候,可能是最需要安慰和认可的。面对强硬可以是更强硬,也可以是更柔软。当一个人发飙,其实他是在用强势的外表掩饰自己不为人知的脆弱。其实,一句关心和一个拥抱就可穿破。
    不知道是什么书,能让两个人的矛盾不减少反而升级,建设性的书应该是修补关系而不是恶化关系啊。
  • 大湖pure lake 2015-03-12 20:29
    talkthisover: 所以要锻炼自己能够听出弦外之音,当对方很生气的表达的时候,可能是最需要安慰和认可的。面对强硬可以是更强硬,也可以是更柔软。当一个人发飙,其实他是在用强
    有心理的,哲学的,文学的,沟通的。。。这些知识,如果是用来评判别人的,比如我看了书之后,对你说:你这是在讲道理,你没有敞开心扉,你这是在扭曲的表达,你说话不一致,你没有逻辑。。。把焦点放在对方哪里不对,哪里不好,对方有什么问题,这就是用知识做武器,攻击对方。而不是理解对方,也没有用来理解自己。效果很糟。
  • 成都同心圆读书会 2015-03-12 22:40
    电影《我杀了我妈妈》里面Hubert在即将被送入寄宿学校之际与妈妈争吵,妈妈违背他的意愿要送他上寄宿学校。
    他大吼一声:“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办?”转身离去。
    妈妈看着他的背影轻声呢喃:“那我明天也会去死。”

    相爱,却相互伤害。
  • 大湖pure lake 2015-03-12 23:50
    成都同心圆读书会: 电影《我杀了我妈妈》里面Hubert在即将被送入寄宿学校之际与妈妈争吵,妈妈违背他的意愿要送他上寄宿学校。
    他大吼一声:“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办?”转身
    是啊,如果他们直接把爱的需要说出来,我想也不会是这样。
  • matt_2015 2015-03-13 21:31
    有时越是亲密的人越是互相伤害,也许只是因为伤害亲人付出的代价比伤害陌生人小得多,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伤害了亲人,亲人因为爱我们肯定不会计较,很快就原谅自己,而伤害别人,却要冒着被受伤的人加倍偿还的风险。每个人心底都藏着一个潘多拉的盒子,当潘多拉挣脱之时的时候,亲人往往成为了最直接的被害人。。,
  • 大湖pure lake 2015-03-13 21:38
    matt_2015: 有时越是亲密的人越是互相伤害,也许只是因为伤害亲人付出的代价比伤害陌生人小得多,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伤害了亲人,亲人因为爱我们肯定不会计较,很快就原谅自
    是啊。那么,由此造成的问题和伤害,怎么办呢?
  • matt_2015 2015-03-13 23:12
    大湖pure lake: 是啊。那么,由此造成的问题和伤害,怎么办呢?
    受害者应该把握自己的底线,在底线之内表明自己的不满,不要让自己成为理所当然的出气筒,一味忍让等来的终将是沉默的爆发,一旦超出底线则果断放弃。如果是施害者想挽回局面,之前真诚的道歉是必须的,并且设法重塑对方对自己的信心,还要时刻告诉警告自己不要把任何人对自己的好和宽容当成理所当然,一个人的宽容是不可再生地,用一点剩的就少一点。
  • 大湖pure lake 2015-03-14 00:31
    matt_2015: 受害者应该把握自己的底线,在底线之内表明自己的不满,不要让自己成为理所当然的出气筒,一味忍让等来的终将是沉默的爆发,一旦超出底线则果断放弃。如果是施害
    是,说的好!
  • bencyc 2015-03-14 03:48
    大湖pure lake: 是啊。那么,由此造成的问题和伤害,怎么办呢?
    双方说出爱的需要。被伤害的人向施害方指出:“你的话伤害了我”。
  • 大湖pure lake 2015-03-14 08:35
    bencyc: 双方说出爱的需要。被伤害的人向施害方指出:“你的话伤害了我”。
    “你的话伤害了我”。

    这是指责。
    能再直接一点吗?
  • jyxsw 2015-04-01 09:45
    人的很多做法都`是受传统观念的绑架,要挑战传统观念很多时候是要受很大压力的,守住自己的底线就是了
  • 大湖pure lake 2015-04-01 18:49
    jyxsw: 人的很多做法都`是受传统观念的绑架,要挑战传统观念很多时候是要受很大压力的,守住自己的底线就是了
    是啊。

    你说的“自己的底线”,具体有哪些?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