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Oracle Bones 的随笔
分享到:
5已有 523 次阅读  2014-12-23 01:01   标签Oracle 


分享 举报

几年前看过一篇驳斥《假如在北京拥有爱情》的毁小清新的文章,如同是个遍尝冷暖的北京老炮阴冷地戳破外乡人对首都的幻想。我虽不是北京人,但在北京上了四年的大学,小时候也常随父母来,有点take the capital for granted了。若有外地的同学来了,可能拉去什刹海西单转转,觉得内城的一些老建筑还有点京韵可以示人。自己平常没事儿,一定是宅在宿舍,最多去万达看个电影。除了一些好吃的馆子实在没有什么地方能让人挂念得三天两头要走一趟,东四的三联书店和三里屯的老书虫曾经算,但后来也被亚马逊取代了。

最近在看Peter HesslerOracle Bones, 觉得此作者如果去写毁小清新的文章,才是再合适不过,而且能写得很辟透。他对北京的记录很朴实,但字里行间常常流露出一种让人触目伤怀的情绪。

搬来纽约四个半月了,没有谷歌地图出门都没自信,挤在曼哈顿的高楼中间很难分得清东南西北,尤其是路名,utterly boring and mundane。一大道二大道五大道。。。三十六街五十七街五十九街。。。编号的马路没法让人印象深刻,也很难产生感情。反观北京的地名就亲切多了,尽有古怪稀奇的地方,每个地方的人物是非都能带出一段历史。

可也只能是历史了。

Peter Hessler说北京是个 “city that was best defined by what no longer existed…an imaginary place that residents invoked when they went from one point of modernity to another.” 他看不到他想看的北京了,只能靠老北京剩下的一些显而易见的地标和地名来体会那种沧桑感。的确,很多地名让人联想起的不是地铁站,就是附近的购物中心。

Courtyard一章似乎是为了解答老北京是如何云消雨散名存实亡的。作者采访了一对守着一处“百年违建”的老夫妇,政府迟迟不批准把他们居住的四合院作为遗迹保护起来,因为那里要盖一座建行。起先老头的口气很强硬,意思有点人在房在的感觉,绝不主动离开,然而在求告无门的情况下,某天老人给作者拨了通电话,告知拆迁时间,头一晚默默地搬走了。周作人晚年说自己寿则多辱,文中的老人也一样,无力回天的时候,也就认命了。有一个插曲说一个老街坊告诉作者中国人生活在“chai nar(拆哪)”,很有意味。

北京对外国人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了,纽约人挤人臭烘烘的地铁,Queens这片城乡结合部,还有曼哈顿的一簇簇的高楼,一切都太像了,抱着体会异域风情的外国人在北京找到了家的感觉,政府确实做到了让客人宾至如归。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评论 (1 个评论) 发表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