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帖】关于“损友定律”——纠结的时候,我们该不该问朋友?
分享到:
8已有 1024 次阅读  2016-02-12 22:12


分享 举报

以前有个客户,要买我这的设备。客户对设备的质量,价格都非常满意,准备马上签约。但因金额较大,他不太放心,就问了一个他的朋友。他的朋友其实不太懂设备的事。

       但就在客户问完他朋友之后,他竟然极为动摇。后来他买了另外厂家的设备。

       同样类似的事情我遇到非常多,而结果几乎都一样,就是当事人问过他的朋友之后,他很有可能不会再选这个东西或者再做这件事情。所以我把这种现象抽取出一个定律来,姑且起名为——损友定律。

损友定律内容A在纠结要或不要某个东西、“做或不做某个事情”时,如果去问了朋友B,那么不管B怎么回答,只要A做了“问朋友这个动作,A都很可能选择那个“不作为”或者不改变现状的选项。

分析原因如下:

可能原因一:

       如果一个人过来过问我们,如果我们本身对这件事不太懂,我们往往会作出如下回答:我也不太清楚啊,你还是好好看看,别被骗了,或者说我不太清楚啊,不过你一定好好看看啊,我有个朋友就买错了之类。在大多数人的中性回复里,其实大多包含的都是负面的暗示:我们会以告诫的形式,说出很多诸如不对”“再看看等负面词汇,来暗示当事人不要选、不要做。

       当事人接受这个暗示后,自然心里有了偏向,那就是“不要不做   

可能原因二:

       我们潜意识里都是躲避责任的,而给朋友建议都是需要负责任的。我们会潜意识里去推卸责任。

       在建议朋友“选择”或“不选择”的时候,明显的“不选择需承担的责任更少。举个例子,一个人要做一件事情,你建议他不要做,那他现状基本不会改变,同时他不可能知道选择后会不会有正面的变化,所以朋友给出不作为的建议,自己的责任成本是非常非常小的。反之,如果你建议朋友去选择,之后的改变是负面的,那么他很有可能会怪你没有阻止他。

 

       所以胖友们,如果你对一个选择拿不定主意,又如果我们对这个事情并不精通,那就别问我们了。。。。如果选择不作为相对正确的话还好;反之,我们会分分钟零成本毁了你。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评论 (6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超超超超闹闹 2016-02-12 22:48
    胖友们是什么鬼= =。
  • 请叫我bug 2016-02-12 22:54
    如果一件事物能让人犹豫不决,那就是否定的意思了,询问别人,只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 大湖pure lake 2016-02-12 23:03
    那么,如何解释 “后来他买了另外厂家的设备”?

    如果归因于--“问朋友”,那继续追问下去,购买另外厂家的设备,他“问朋友”了吗?

    如果问了,那为什么买了?

    如果没问,为什么买你的设备,需要问,买另外一家,不需要问呢?

    你总结的2点,很深入。同时,是否也有别的可能?
  • taaita 2016-02-12 23:54
    挺有道理的啊 。我得劝劝我的胖友们。
  • wo773520 2016-02-13 00:11
    赞同
  • 鈢鈢鈢鈢 2016-02-13 20:51
    大湖pure lake: 那么,如何解释 “后来他买了另外厂家的设备”?

    如果归因于--“问朋友”,那继续追问下去,购买另外厂家的设备,他“问朋友”了吗?

    如果问了,那为什么买了
    怪我销售技能不够,所以让他有了犹豫,才会问他朋友~他买了别家之后果断被骗了又回来找我诉苦来着,诉苦的时候说后悔没买我的.

    原因的话,我寻么着可能别家的销售太牛逼,完全没给他犹豫的机会直接就买了;或者还有可能就是有部分人在决定一件事情前习惯于问固定的次数,恰好他问完他朋友不决定再买我的了之后,次数满了,就没再问(因为问同一个人两遍同一件事,被问的会很烦).所以这又是下一个问题了,就是一个人在做决定前习惯问几次~

    至于问完后的三种可能(选择/中性/不选择),我讲了后两者,导致的都是不选择.还有种可能就是朋友给了"选择"这种建议,于是两个分支就是变好了,或者没变化/变坏了.变好了还好,要是后者,朋友的建议依然要承担责任~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