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三路上的最后一块里程碑
分享到:
3已有 765 次阅读  2015-10-02 21:53


分享 举报


30岁前的最后一个生日由于不确定因素干扰,最终急吼吼地赶在普天同庆的日子里提前过了。吃饭的地方由阿奇确定,带有必然因素;同桌的石头也是由阿奇主邀,却不乏意外欣喜。回想2015年我最留恋的时光,这两人都会和我一起记住。 

三人落座。石头的战斗力最强,迅速把文艺晚宴升级为饕餮大餐。如果没有石头,我和阿奇点的食物估计要减半。流水般的上菜,我屡次脑洞大开:大狗熊边吃炸虾天妇罗边兴高采烈地绕着餐厅来回走,小猫熊边吃秋刀鱼边欢欢喜喜地绕着餐厅来回走,大老虎边吃手卷寿司边装模作样地绕着餐厅来回走……这种美好情绪,倒是真有种小孩子式的简单直白和无所顾忌。期待,回忆,喜欢的人,物质享受——这四种满足齐聚,以至于我产生幻觉:我们仿佛是从别的世界来的异乡人,置身于此,平日努力隐藏身份,以便混迹期间,此刻却又放心大胆地享受格格不入;周围的食客都是背景,他们正构建的世界与我们的世界存在着不一样的秩序……

上述幻觉未免带有反社会的色彩,可惜我胸无大志,所以一直没能报复社会。仔细想来,二十几岁的那些年,自己可以说一事无成。20岁以前的梦想没有实现,而20岁以后又有了新的梦想。自身的小宇宙始终加速膨胀,到现在仍未停止。这种情况使野心走得比梦想更远。不指望三十几岁时能把梦想一一兑现,但务必要使红移持续下去,在可以妥协之前,让安置执念的视野依然不断提升。至此,收获到的,往往是意外积累起的成果。

最近我总在思考自己的心理年龄。与其说是29岁,倒更像是25岁。这种觉察固然让我感到不安,但更不安的是,我又觉察到了另外的问题:25岁应该是什么样,29岁又应该是什么样——这些所谓的应该到底是谁规定的?背后的依据是什么?普适性究竟如何?例外又会怎样?……当然,自我完善的道路不会止步。与疑惑相比,盲目是更大的忌讳。在找不到充分的理由让我愿意和大多数29岁的人步调一致之前,我更倾向于相信,面对未来的不确定,25岁和29岁各自具备的优势无法一概而论。30岁前的最后一个生日,我还不到为此矫情的时候。


声明: 本文及其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飞赞网立场。不当言论请举报

评论 (4 个评论) 发表评论





涂鸦板